《万万没想到》W32 Day5
张颢腾 2015-06-18 22:15:22
目的与科学
世界非常复杂,很多事情似乎简直不可理解。为什么明明准备的很好的比赛也会输?为什么一个好人偏偏死于车祸?阴谋论可以让我们对这些事情至少找到一个理由。我们不
但找理由,我们还找目的。
近代著名儿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说,在儿童成长的某个阶段,他的世界观会有两个基本点。一个是“animism”,万物有灵。他认为每
个物体都是活的,比如汽车之所以不走是因为它累了需要休息。更重要的是,东西有它自己的意愿,比如“太阳在跟着我们走”。另一个是“artificialism”,人
为主义。小孩认为一切东西都是人出于某种目的造出来的。比如为什么会有太阳?太阳是人用火柴造出来照亮用的。
由此,在儿童的世界中根本就不存在随机现象,一切都是有目的的。生物学家Lewis Wolpert有本书叫The Unnatural Nature of
Science,在此书中他指出,想要摆脱童稚状态搞科学,就必须首先抛弃这个目的论。
科学的标志,是对世界的运行给一套纯机械的机制。风怎么吹,石头怎么落下来,并不是说它有个目的,背后有个什么精神力量,而是物理定律决定了它就会这么做。有些事
情发生就发生了,纯属自然,并不是谁“想让”它发生它才发生。比如艾滋病毒在黑人中传播最多,你可以去分析它的传播机制,但是这种传播并不一定有什么“目的”。
很多人研究自然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发生。Ian Morris在Why The West Rules — For Now这本书中说,中国之所以没有自然科学
,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中国传统上认为天道是有目的的。我们认为上天有道德观,他降下自然灾害是对皇帝的警告,或者是对坏人的惩罚。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
心志,劳其筋骨……”这段话什么意思?他说苦难是老天想考验你。
认为凡事都有个目的,是普通人思维区别于科学思维的根本之一。科学家会科学思维,但科学家也是普通人,脑子里有时候也会冒出目的论来。有研究曾经搞过一个目的论测
试,拿一百个句子让受试者判断正误,其中有些句子是目的论的,比如“树生产氧气是为了让动物呼吸”。普通人会把50%的题目答错。这个研究让物理学家、化学家和地理学
家来做这个测试,结果如果给他们足够多的时间思考,科学家的答错率只有(或者说“高达”,取决于你对科学家要求的严格程度)15%。但是如果规定必须在三秒中内作出判
断,科学家的答错率就会上升到29%。
熊赳赳爱学习 2015-06-19 17:48:07
I
想变萌:万物有灵。
适合但不注定,适合是规律,注定是目标。
自然科学是研究客观存在。类似SWOT分析中的客观条件,规律,用规律可以预测未来,但是是否能成,还有两步——人是否想谋事(意愿),外部是否天时地利人和。
行动建议:遇事总结规律,不追究动机。
a1
今晚飞机云南,心早飞了。
临出办公室,拜托同事帮忙寄快递。
同事面露难色,周二行不行?
我说最好今天。
如果追究他面露难色的目的,或许会是他想一次性拒绝我,他不想从此开始这个寄快递的活就是他的。或者他想得个大人情等等。进入猜忌模式。
但回到总结规律的状态就是,他刚被领导分了任务,没有骑自行车,累了一天情绪一般不高。所以,我下次就不要在这样的时刻拜托别人。
a2
第一次和小伙伴自由行,计划昨晚才定。我预感会有很多磨合事件。如果遇到事件,必在当晚总结规律。出现怀疑动机的情况,也在当晚总结自己是在什么情况下,怀疑了对方什
么方向的动机,或许这个方向就是自己的投射,从而帮助认识自己。
风之弈语 2015-06-19 23:37:18
今天的作业想必是写的飞快,这个可以追求动机,动机是心早已飞云南去矣。规律是每到这个时候,作业一定写得飞快
风之弈语 2015-06-20 00:37:18
I:今天的片段,总结起来,就是四个字“你想多了”。
世界上很多事情,有的时候真的没有那么多的“为什么”?中国人思想之活跃和复杂,是从远古时代就养成的习惯。我们的祖先追求天人合一,因此将大多数未知目的情况归为“
天启”,也就是天有异象,必有其示。但凡有个事都一定要追根朔源,找出其中的关联,了解产生的目的。
实际上,也许没那么复杂。
还记得飞刘翔吗?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刘翔的退赛引发了巨大的争议。赛后各种阴谋论铺天盖地而来,例如:怕输退赛论、赞助方施压论、体委策划论、西方阴谋论、师徒
暗算论,各种高瞻远瞩、详尽精细的分析判断,让人眼花瞭乱,让读者看后,个个忿忿不平,感觉刘翔的退赛那就绝对是几年前策划好的阴谋,甚至这一事件就是帝国主义打压中
国大国梦想的缩影。
直到刘翔伦敦再次退赛,阴谋的论调又呼啸而来,不过直至今日,我们听到的一切好似言之凿凿的论调,又有哪一个是被确认了的事实呢。
我们来看一下,所谓的铁证如山。所谓赞助商的损失、体委的策划、师徒的争议,无论哪一条都看上去非常之有理,但是都只是推论啊,哪一条是真正的铁证呢?找来找去,都没
有啊,因为根本这些证据本身就是推出来的,就没有一条是正常采集的,只不过是写文的人根据一些个新闻自己推断出来的,也就是秦桧当年著名的“莫须有(也许有)”的意思
。如果这些个“也许有”也能被称为证据,那么以后司法界中对证据的定义恐怕就要天翻地覆了啊。
所以,对于这件事,我们恐怕都想多了,实情就是没有什么阴谋,刘翔确实就是伤了。
再举个常见的小例子,一个男孩暗恋上了一个女孩,他就会总觉得女孩也喜欢他,于是觉得女孩平时的一举一动,一频一笑、包括走路、吃饭、上课、下课,但凡他能见的动作,
他都认为其中隐藏着某种含义,最后自己幻想出无数的铁证,让自己确信对方也是喜欢自己的。
不过,大多数的结果是:真的想多了。这个男孩看到了也是“也许有”,但一万个也许有也攒不成一个必须有的结论。
我听过罗辑思维,这里也借鉴一下罗胖的思维——一切荒谬的论调是一定有以下几个相同之处。
一是论点惊人骇世。往小里说是周边的人听得觉得比较悬,有点不敢相信,往大里说是全世界都听得目瞪口呆,不敢相信。
二是论据无法证明。所有举出的论证都是旁证,都是有可能的事情,但又没有一个是有铁的事实的。是必要条件但又不是充分必要条件。是从一大堆的、仅仅是有可能的事情中推
论出一个所谓的、确定的论点。
三是总会有一个美丽的外衣做收手的掩护。例如:刘翔事件,发文者大都以揭露体育黑幕的铁血卫士自居,即使被网民们质疑,最后也能以愤青的名义收身。再比如说到的那个恋
爱中的男孩,最后也可以用爱情的名义,以恋爱中的人都是没有智商为理由,体面的结束这一场暗恋。
A1:我以前很喜下围棋,对那个时代的棋圣聂卫平也是崇拜无比,记得有一年决赛,聂棋圣第四局将持白对韩国选手,只要取胜即可夺冠。于是,在那个期间内,我自己觉得好
象得到了某种暗示,只要我打开棋谱,翻到的那一页一定是白棋胜的例子;只要我出门看地摊下棋,盘盘都是白棋胜;哪怕是我自己和自己下棋,结果也一定是白棋胜。我当时就
总觉得一定是老天在暗示我,第四局聂棋圣要赢。(其实事后回忆,很多所谓的巧合不过是我内心中的选择性记忆罢了,不过谁也无法证实,包括我自己)
最后的事实证明,是我想多了。
A2: 实际上,总结规律与追寻动机相比是一样的重要,借熊一句话:事事皆可总结规律,未必事事追究动机。
我思考了一下:写这篇文章是遵循了什么规律?需要动机吗?
黑May在路上 2015-06-20 06:30:02
W32_D5
目的与科学
【I】认为凡事都有个目的,是普通人思维区别于科学思维的根本之一。
科学家认为,有些事情发生就发生了,纯属自然,并不是谁“想让”它发生它才发生。
普通人则认为很多东西的产生是出于某种目,根据”果“来”找“因”及“目的”,也就是目的论,极端的例子就是“阴谋论”。
我前几天写了个段子,正好可以在这里给普通人思维做注脚:
个子高的理由
有的男生为什么长那么高?
- 是为了不让别人看到他的头皮屑
- 是为了即使不洗脸,别人也看不清
- 是为了坐公汽把头伸到天窗外吹风
- 是为了睡觉时把脚露在被子外面
- 是为了自己的后代能像姚明一样开餐馆
- 是为了说服自己的太太买高大上的越野车,而不是普通的家用轿车
- 因为从小立志当个气象预报员,个子高可以早一点知道下雨了
- 是为了在某些奇葩餐馆享受折扣
- 做不了富帅,只好用”高“来弥补
- 小时候没钱去动物园,只好拼命长个子,然后伸长脖子看里面的长颈鹿
- 小时候不爱学习,长高了才不用坐在老师的讲桌旁
【A1】
以前有个同事,有一次一起出去玩,住一个私人旅馆,老板娘早上带榴莲给我们吃,那位同事坚决不吃,事后她说是怕别人(老板娘)害她。
我当时极度不理解,老板娘有什么理由/目的害她呢?
后来拆《拥抱你的内心小孩》,推测她是内心被害的旧电影上演。
从本片段的讨论的角度出发,那位同事则是目的论思维。
【A2】
1. 自我观察与反思:我在什么情况下会成为目的论者;提醒自己有些事件是随机事件
(吐槽:今天的片段A2简直没方向,这是个随机事件还是说是张颢腾存心不让我好好过端午?)
紫色夜幕 2015-06-20 08:29:26
I部分:
现状:我们经常在遇到困难和失败的时候听到或给出阴谋论的观点。
来源:1)儿童成长阶段的"万物有灵"和“人为主义”也就是说世间万物都是由自己意愿的;它们的存在都是有目的的。
2)中国传统文化所宣扬的天道,加深了我们目的性的概念。
解决方法:1)利用科学思维,掌握世界运行背后的原理
2)不要急于下结论,一定要有充分的时间去思考。
发散:阴谋论其实也是文科思维的一部分表现吧?这样子可以直接得到解过,省去中间的思考过程,当时间不足时,甚至科学家也会跳过逻辑思维部分,直接给出感觉的答案。另
外感觉阴谋论也是推卸责任的一种好说辞,这样可以逃避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以及后续的反思。当然,有了这样的思维,就会减缓自己前进的脚步。
A1部分:
女儿这学期一直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语言成绩的准备上,他们这学期的实验课程也特别多,所以她当初和伙伴们说好的是前期实验她不太参与,但会负责后续数据的分析、实验报告
的整理说明。可真的轮到她整理的时候,才发现别人只是给了她一个最后的实验数据,实验过程、各种实验材料的配比之类一概没有,让她根本无从下手。如果她把这个现象归咎
于别人只想抱大腿、不负责之类的,也就可以很心安理得的去责怪猪一样的队友,而不采取改进的措施了。昨天去学校看她,和女儿面对面讨论这个问题,帮她分析为什么会出现
这样的结果?因为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人的大脑并不是一个很靠谱的东西,它只要能有一个看似合理的解释就会满足于现状。所以作为女儿应该在事先策划的时候考虑到,然后明
确自己的要求给队友,实在没时间也可以把自己以前的资料提供做参考,一来避免别人能力不足,二来不给别人偷懒的借口,后期也可以沟通顺畅。……避开阴谋论,才更有可能
把注意力投放在自己的身上,去寻求进步的空间。
A2部分:
1)继续按计划阅读《心理学和生活》,更多了解大脑思考背后的机理。同时尝试在和女儿沟通的过程中推荐这本书。
紫色夜幕 2015-06-20 08:30:25
感觉颢腾的段子都可以和心理学扯上关系,特别照顾我吗?
黑May在路上 2015-06-20 08:35:45
看来是。
舞梦天边 2015-06-20 09:45:29
先吐槽一下:因为回到老家,用笔记本很艰难的打字,就想着直接在输入框里输入吧,费事再建一个文档了,谁知道不知道按了哪里,输入了一大半的页面竟然跳转了!重新返回 来内容没有了!!!没有保存功能的输入框,表!示!很!受!伤!
I
这个片段,有点难理解。
科学区别于《遇见未知的自己》关于向内探索的观念,科学是自然而然发生。“比如汽车之所以不走是因为它累了需要休息”这在向内探索的过程总,需要我们好好对待自己的汽
车,它也能感应人的关怀。但用科学来说,它就是坏了。
科学思维,给自己足够多的时间去思考!
A1
我承认自己是个传统的中国人思维,有任何难题的时候第一想法就是:老天又来考验我了。虽然没有科学那么理性的想法,却每次也能乐观对待,并能好好解决难题。
所以说,我是个没有科学头脑的人,不然这个片段怎么那么难理解?
但是有意思是,如果有问题需要第一时间回到,确实通常回答都没有足够时间思考时那么准确、那么全面。
A2
我是个急性子的人,很多时候有问题就想着第一时间可以解决,所以经常有点着急误事。以后要从心灵上开始改变,不要着急,给自己充足的时间去思考。
如果有问题是没办法有更多时间去解决,那就在平时的时候多接触,多锻炼。没办法实践的,就在脑袋里多想象。《把时间当朋友》里面也提过,在开始做一件事之前,在头脑中
演练一次去幻想有可能发生的任何问题,那在事情发生的时候自己也来得及反应。
黑May在路上 2015-06-20 10:33:46
W32_D6
【我喜欢的I】
@熊赳赳:原文解析精炼而犀利。喜欢你的行动建议
@风之弈语:“你想多了”,这个总结太精炼了!里面的几个案例也非常恰当
@泡妈:分析逻辑性强
【我喜欢的A1】
@熊赳赳:这个案例让我对原文理解得好一点了。
【我喜欢的A2】
@熊赳赳:分析自己的怀疑的动机,学习下。
我的读书小窝 2015-06-20 12:28:32
2015.06.19《万万没想到》拆书片断W32-DAY5
I 目的与科学
(1)我们习惯什么都找理由,还找目的。比如为什么明明准备的很好的比赛也会输?为什么一个好人偏偏死于车祸?
(2)然后需要知道一个常识:世界非常复杂,很多事情似乎简直不可理解。什么都找理由和目的,是因为我们已经有这样的思维习惯:喜欢文什么和思考目的。与我们不同的是
科学的思维。
(3)科学思维:科学的标志,是对世界的运行给一套纯机械的机制。风怎么吹,石头怎么落下来,并不是说它有个目的,背后有个什么精神力量,而是物理定律决定了它就会这
么做。有些事情发生就发生了,纯属自然,并不是谁“想让”它发生它才发生。比如艾滋病毒在黑人中传播最多,你可以去分析它的传播机制,但是这种传播并不一定有什么“目
的”。
(4)一个细节:认为凡事都有个目的,是普通人思维区别于科学思维的根本之一。科学家会科学思维,但科学家也是普通人,脑子里有时候也会冒出目的论来。在一项测试中,
科学家如果面对只有三秒的时间答题,那么他也会用“目的”去答题,所以这个就告诉我们:如果想要用科学思维,需要平常的多加锻炼,但是当面临紧急情况时,用了“目的”
论,也是可以理解的,每个人的看法不同,所以做的决定是不同的,比如会事后反思,也有的会忘记。
(5)我的理解:“理由论“”目的论“还是科学思维,如果偏重前两者,那么需要理智去看待,比如利与弊,如果偏重后者,则需要多加练习才能习得。至于是如何在三者间进
行分析,恩,暂时我也没眉目,就当是个思考题了。
A1
我想提两件事情,说说我的想法。
1.前几天朋友圈被“人贩子该判死刑”的文章刷屏了,后来我看转发的人太多,所以也转发了,后来朋友圈又发了这是某些公司是以此为营销手段的文章,还有的就是转发刷屏
文章,还有朋友留言给我说“不冷静,不成熟”的。我看完这些之后,也在想当时转发,其实有过犹豫,但是朋友圈转发太多支持的,又想到的确需要这样的法律,感性思维占据
主导,于是转发了。现在想想,不是说后悔转发了,只是觉得在过程中,对待文章,很像前天作业里的拆解知识“律师机制”,也在想关于决策问题:感性与理性。
2.今早看了教主姐姐的微信文章《为什么有些被骗的人不值得同情》,里面提到一段话“每一个骗局的背后,都涉及到复杂的因素:善良、无知、贪婪、失控、恐惧、仇恨、软
弱、掩盖、浮躁、急功近利、虚荣……而每一样,其实都可以“对症下药”地医治“,忽然思维跳掉了自己一直拒绝看负面新闻的事情以及比如有些书如文学类有点看不下去的事
情,最本质的是看到如新闻或者文学里提到的很悲伤的事情会有很无力的感觉,所以一直心里拒绝,现在感觉是需要去关注的,方法则是多分析,用科学思维,而不是理由论或者
目的论,这样才能避免封闭与无知,好在现在知道一点关于阅读不同类型的重点放在哪里,我可以去尝试尝试(现在报名参加了孙老师的入门班学习课程,知道不同类型的书籍阅
读重点不同的一些知识)以及如何理性去分析(这个需要多去练习,如5W2H),尝试做做看,其实心里依然觉得自己有点封闭,需要走出来,所以就尝试尝试。
A2
多练习理性思考
熊赳赳爱学习 2015-06-20 14:38:42
朝晖说对了~我是在去机场的快轨地铁上写完的作业,写完瞬间轻松,可以安心玩了~~~~
我的读书小窝 2015-06-20 16:31:57
“适合但不注定,适合是规律,注定是目标”这话其实我还没怎么懂,是什么意思呢?
我的读书小窝 2015-06-20 16:51:37
2015.06.20《万万没想到》拆书片断W32-DAY6
I 推荐
1.@熊纠纠爱学习 “适合但不注定,适合是规律,注定是目标”这话其实我还没怎么懂,是什么意思呢?“行动建议:遇事总结规律,不追究动机”这条行动建议,很棒。
2.@风之弈语 对社会事件的解析来支撑“你想多了“这个论点,很有趣也很理性,另外借用罗胖的”
切荒谬的论调是一定有以下几个相同之处“,实在有才,对里面提到的三点,特别是第三点-总会有一个美丽的外衣做收手的掩护,考虑角度很独特。
3.@紫色夜幕 发散部分,说阴谋论的弊端,很赞。
A1
1.@风之弈语 下围棋的经历好有趣,哈哈哈。
2.@紫色夜幕 和女儿分析面临的现状,避开阴谋论,赞。
3.@舞梦天边 首先辛苦了,打字打一大半就不小心没了,需要重新输入。“老天又来考验我了”,这个想法,我也是会这样想,然后会积极点,看来有时这个很管用。
紫色夜幕 2015-06-20 17:47:10
用云笔记写作业吧,实在不行发群里请别人代交
紫色夜幕 2015-06-20 22:44:48
I部分:
@风之弈语:你想多了,虽然只有四个字,可真得把全文意思都覆盖到了。高手!
@熊赳赳爱学习:遇事不在动机上纠结。这点提醒很有用,我们有时候就是会在这种地方转不过弯来.
@ 黑May在路上;发散部分,果然是段子手中的战斗机.
A1部分:
@熊赳赳爱学习:对茶道的再认识过程。当对一件事情不了解得时候,不要凭感觉下结论,否则就会错失良好的学习机会。
@ 黑May在路上 :这个案例以前出现过,不过根据今天的内容,May又进行了分析。看到随着我们掌握的知识越来越丰富,分析的也越发深入了呢。
A2部分:
@ 黑May在路上:不断地自我观察和反思,相信慢慢的就会内化成May的本能了。
风之弈语 2015-06-21 00:36:15
I部分推荐:
@我的读书小窝:“理由论“”目的论“还是科学思维,如果偏重前两者,那么需要理智去看待,比如利与弊,如果偏重后者,则需要多加练习才能习得。——这段扩展是非常之
正确,至于是如何在三者间进行分析,那是需要我们不断的自我定位和自我调整,不是一次性的工作,是一个长期自省的过程。
@ 黑May在路上:这几个段子的创作真是让人捧腹之余感慨良多,这是典型的阴谋论的例子。果然是段子高手!强大的思维能力!
个子高的理由# 有的男生为什么长那么高? 是为了不让别人看到他的头皮屑 是为了即使不洗脸,别人也看不清 是为了坐公汽把头伸到天窗外吹风
是为了睡觉时把脚露在被子外面 是为了自己的后代能像姚明一样开餐馆 是为了说服自己的太太买高大上的越野车,而不是普通的家用轿车 因为从小立志当个气象预报员,个子高可以早一点知道下雨了 是为了在某些奇葩餐馆享受折扣 做不了富帅,只好用”高“来弥补 小时候没钱去动物园,只好拼命长个子,然后伸长脖子看里面的长颈鹿 * 小时候不爱学习,长高了才不用坐在老师的讲桌旁
A1部分推荐:
@我的读书小窝:好厉害的A1,近来我在A1部分十分的偷懒,因为写I部分总有一种不发散不过瘾的感觉。这个A1我好好体会一下。
@紫色夜幕:我有一个相似度极高的例子,不过,在这次作业中,我还真没有往这方面去想,这个案例启发了我,我也可以这样开导。——作为女儿应该在事先策划的时候考虑到
,然后明确自己的要求给队友,实在没时间也可以把自己以前的资料提供做参考,一来避免别人能力不足,二来不给别人偷懒的借口,后期也可以沟通顺畅。……避开阴谋论,才
更有可能把注意力投放在自己的身上,去寻求进步的空间。
A2部分推荐:
@熊赳赳爱学习:我觉得他们是阴谋的,当心被买了还数钱哦,小心小心。哈哈……
阿尤 2015-06-21 15:25:41
【I】
当我们对复杂的事物不理解的时候,会有两种方式,一是找理由,一是找目的。
在孩子成长的特定阶段,他的世界观里面会有两个基本点,一是“万物有灵”,二是“人为主义”,他们认为一切都是有目的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给我们的思想也是“目的
论”。在社会上,普通人思维也多是基于目的论的解释。
在科学领域,需要抛弃目的论,给世界运行一套纯机械的解释,因此科学家多数应用科学思维。即便如此,当科学家们的思考时间缩短,他们趋于用“目的论”思考的比例也会随
之升高。
思考:具备科学思维,需要拥有大量的知识和经验,才能把运行的规律和机制阐述清楚。而,对于普通人或者孩子来说,因为不了解信息,无法洞悉科学道理,所以难免会用“目
的论”来解释。“目的论”是否合理?以及它是否利于我们理解世界和促进社会发展?我想,这需要辩证看待。
【A1】
关于能量学说,我在接受培训和阅读文章之后,感觉很玄的。能量是看不到摸不到的,但是确实可以感受得到,而且霍金斯理论中将能量进行了分级,可以测量和区分,还发布在
了权威杂志上,按理说这已经算是科学了。可是,在往深处想,能量何来?如何演变?大到宇宙,小到分子,能量运行的规律到底是什么?又是说不清的了。有的老师信佛,会用
佛学理论结合解释,这不又成了“目的论”了吗?
【A2】
接受自己理解的,应用科学思维去分析、应用和预测,只要能用于实践、产生效果的就去做,就像4D第五力工具,用具体行动提高个人能量、团队能量。
对于不理解的,要相信积极正向的努力会带来好的结果,用“吸引力法则”暗示自己坚持正确的行动!
Antonia Chang 2015-06-21 20:59:56
I:
科学的标志是对世界的运行给出了一套纯机械的机制,并非背后存在目的或精神力量,而是物理定律决定了它这么做。
A1:
读完这个片段,我的第一个感觉就是具备这样的思维真的好难。由于工作属性,我会大量研究跟人力资源、组织行为学相关的内容,“动机”更是一个重要的范畴,当看到员工的
某一行为时,如果想不研究他们的动机简直不可能,这可怎么破?
A2:
认真学习大家的作业,希望从中获得如何实践的方法。
(笑笑)
李小曼 2015-06-21 21:16:45
I :如果太沉醉于童话里的美好,在现实生活就就会伤痕累累。为什么孩子的童真被认可,而成人若还是童真只会让人觉得幼稚呢,是因为现实生活万事万物都是以理性的节奏
生存,没有人跳出来给你答案。而想远离童稚状态的最好方法,就是不要认为凡事都有个目的,要以理科工思维去重新看待和梳理。
A1:这个假期宅在家里,看了刘德华的《失孤》,影片最后雷泽宽问高僧“可是,我就是不明白,为什么会是我儿子丢了呢?”,正印证了这个片段。中国人习惯于当面临灾祸
的时候,去自责去拷问自己,企图从答案中找到心理平衡。面对他的问题,高僧以沉默示之,因为没有答案,无论说出什么,都只会让失独的痛更深。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血脉
深情,骨肉相连。可是当亲人离散之后,怎样面对,是像一样苦苦寻觅,还是凭其自然,是一道没有对错的选择题。
雷泽宽继续追问“能不能告诉我,我儿子他还能找到吗?”高僧慈悲的看着他,缓缓道来“他来了,缘聚。他走了,缘灭。你找他,缘起,你不找他了,缘灭。 ”
A2:遇事总结规律,不追究动机。如果总是用童稚的状态去看待世界,只会把自己旧有的知识去理解,要学着练习理工生思考方式,用证据得出结论。
rainbow 2015-06-21 21:55:12
I:感觉这个片段是唯物和唯心。我们应该在遇到事情时多考虑这件事的客观规律,多问几个为什么?而不是陷入主观臆想。此外最后一个树生产氧气是为了让动物呼吸,我也愣
了三秒才感觉不对,如果三秒内回答也会答错。所以我们应该延长时间来思考。
A1:栗子不要太多。前几年的抢盐印象深刻。
还有高中的时候地震的经历。记得当时在上晚自习,然后感觉到有震感,大家一起涌出教室(当时默默感觉到一楼的好处),聚集到操场上。晚上也是和衣而卧,时刻准备着。结
果一晚上三场虚惊,其中一次是隔壁寝室饭盒没放好掉在地上,被当做地震预兆。现在想想当时的应急反应不合理,在地震时应该第一时间找到合适的躲藏地。如果震级高是跑不
出去的。但是当时没有经过相关培训第一反映就是跑。
A2: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不要急于判断。
银色羽毛 2015-06-21 23:12:31
R32D5
I:
目标:打破凡事都有目的的固有思维模式
关键:挖掘世界运行背后的那套纯机械的机制
误区:阴谋论的诞生,简单粗暴的因果关系归纳,缺乏严谨的证据验证
A1:
我以前看郎咸平写的一些书,比如《金融超限战》,里面就写到一些观点和案例,比如国际上的金融大鳄是怎么运用资本的力量来操控市场,进而打击一个国家的金融体系的。而
对郎咸平这些观点保持怀疑态度的反对者就会将这些观点贴上“阴谋论”的标签。对于像我这样的读者来说,没有一定经历与阅历很难判断这里面具体观点到底谁对谁错。当我想
去探求经济运行的规律时,没有必要过于在意这些专家学者的争论。可以去寻找那些客观反映经济规律的工具。比如股市中的K线图,供求关系,投资投机的信息其实都已包含在
了图像当中。
A2:
选择经济类书籍时,少挑一些观点过多论证不足的书籍,增加一些能够解读基本经济规律,或是经济史的书籍。
张颢腾 2015-06-21 23:45:50
I:
科学思维与普通人思维的根本:是否认为凡事有个目的,是否理解随机现象。
A1:
选择这段的原因就是我们好像都是被这么教育长大的,从小的语文课就是找意义,从两棵树中都能让我们找出作者这么写的意义出来,所以我们很善于找到事务的目的。这种思维
的原因是我们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思维:因果思维,这是我们对世界的简化认识。但这种思维有时候是有害的,所以认清楚随机现象,接受有些事情没有目的,有时候就是放过自
己。
A2:
1.接受随机事件
2.觉察生活中的阴谋论,培养科学思维
张颢腾 2015-06-21 23:46:04
I:
@熊赳赳:遇事总结规律,不追究动机。
@风之奕语:一语中的,你想多了
@泡妈 说的没错,阴谋论时对世界的简化认识,是文科思维的一种表现
A1:
@泡妈 教女 说明了阴谋论也是推卸责任的一种好说辞:错不在我
@阿尤 我觉得正是对目的的追究才产生了宗教,因为当一切不可知的情况下只有神来解释了
蔬果心 2015-06-22 04:03:41
I:
定義:1.animism/萬物有靈 -- a.每個物體都是活的;b.每個東西都有自己的意願;
2.artificialism/人為主義 -- 一切東西都是人出於某種目的而造出來的
3.科學 --世界運行的一套純機械的機制
現象:1.兒童的世界觀一般有“萬物有靈”和“目的論”,不存在隨機現象
2.普通人的思維一般認為凡是有個目的
我的擴展:覺得這個片段明顯的把兒童的思維和世界觀作為不正確的,但我個人覺得兒童的世界觀有時未受各種理論的影響有時可能更本真,所以不能自以為學習了一些科學知識
而違反本真的東西。比如,科學一開始說,不能吃兩個以上的雞蛋,現在的科學又有新導向,科學總是改變。
A1:
在生活中,有些爭執是不需要的,比如如何做這個事情,如何做那個事情,因為條條大路通羅馬。我之前特別較真,這個人說話是否真實,把這個人說話的真實與否直接對應于對
方的人品,但也許對方看重的並不是真實,而是這句話之後的影響力。我無法知道人的目的時候,我只要科學的知道,這個人這樣說,可能意味著事實的幾分真相
A2:
分清說目的論和科學論的上下語境,比如在公司,項目開通之前,需要問清楚,最終的目的是什麼,但是具體做項目的時候,就只問科學 做法。
蔬果心 2015-06-22 07:41:17
I:@風兄:“你想多了”這句話好濃縮,而且總結出三點來鑑別過度的“推論”(a.論點的驚人,b.論點無法證明,c.有一個美麗的外衣做收手掩護)@may的#個子 高#的理由是一個好註釋啊
A1:@泡媽:幫助女人分析事情的過程,好棒。@rainbow:這個科學的逃生之技重要;@喬陽:摒棄專家說的目的論,而只在自己的範圍內掌握學習自己所需要的,在 自己能掌控的範圍內加油,很好。 @張豪騰:因果思維有時是有害的,這個點我覺得很棒。
Lawrence 2015-06-22 12:12:30
I:
想要摆脱童稚状态搞科学,必行先放弃目的论。并不是凡事都是有目的的。
A1:
目的等同于计划吗?
生活中做什么都要带一个目的,没有目的的事情几乎不会去做。
吃饭是为了填饱饥饿的独自。
学习是为了有更好的发展。
运动改变饮食习惯是为了有更好的身体状态。
话说回来,生活中很少有不带目的的做事。
道德经上说“无用之用方为大用”,不带目的的去写作,不带目的的去工作,去生活,养成习惯。
A2: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舞梦天边 2015-06-22 21:00:13
推荐I
@风之弈语 这四个字“你想多了”很赞。人啊,还是单纯些好。
@黑May在路上 很有死磕精神,思维非常发散
推荐A1
@我的读书小窝 各个方面都有涉猎,tt很赞
推荐A2
@阿尤 用“吸引力法则”暗示自己坚持正确的行动 这个很好呢
总结
属于周六的作业,虽然简短,但还是要完成!
放假是有很大的影响,以后多注意。
舞梦天边 2015-06-22 22:05:23
谢谢@紫色夜幕 的建议,我最近也在尝试用云笔记呢,只是放假回到家有点懒,不想登陆,结果……这是很好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