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模式新生代—个人篇》拆书片段week36 day3
熊赳赳爱学习 2015-07-14 22:42:41
作业要求:
请根据以下片段,完成【拆书帮便签读书法】练习。
R——阅读原文片段
I——用自己的话重述原文片段
A1——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最好是一个事例/一个故事/一个情境描述。
A2——以后我怎么应用。最好是一个在短时间内有一定预期效果、有具体场景和步骤的行动计划。
舞梦天边 2015-07-15 21:49:28
I
每个人的成长环境都会奠定一定的性格基础,环境占据非常大的因素。所以能“独立思考”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今天这个观点很棒,孩子时代的自己,想做什么喜欢做什么,能影响到我们成年,即使成年期间我们被动地选择职业、生活方式等。
了解自己想做什么喜欢做什么,莫过于来一段认真的测试!
找到自己人生的满足感和意义,从测试里来回顾一段吧。
回想20岁时候的自己,我喜欢做什么?喜欢参加什么活动,什么无忧无虑的事情最吸引我?相信这些问题能让自己很好地思考。
最后,通过练习重新定义自己。
A1
自小我是一个比较自卑的人,没自信,没个性。所以在成长过程中从来就不懂得去想自己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主要是因为自卑,觉得像我这样的人怎么有资格想要什么想做什
么呢?但同时内心却又极度希望得到身边人的赞同。
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工作稍微有点经验,开始变得自信,开始不再在意别人的目光了,也慢慢开始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可以说,是开始重新自己定位自己了,懂得爱护自己了
,这一切都是一个过程。
但是,如果说要找到自己的满足感和意义,还需要继续深入探讨。
A2
这个训练非常有趣,花一点时间,专注去测试一下,找出自己的满足感和意义。
紫色夜幕 2015-07-15 21:53:53
I部分:
重拾儿童时代的兴趣和梦想,能够让我们的体会到内心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发散:感觉和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句话表达了同样的意思。
A1部分:
我们现在的身份和生活、工作,有很多并不是自己想做的,而是为外界社会所裹挟或强加来的。
其实我小时候,特别喜欢读书,能够一天天的躲在图书馆的一角自己看书;喜欢自律而非被纪律约束的生活。但是工作以后却浮躁的忘记了读书,过着被约束而试图挑战规矩的生
活,但是内心深处其实时常会冒出一些不安全感,觉得自己快要被工作掏光、耗空了……也正是因为这种感觉,再加上家庭的变故,让我绝然离开了高薪的IT圈,回家做一个书
香女子。虽然收入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但自己的生活却变得越来越充实,越来越幸福了。
A2部分:
完成一次最后部分的角色的描述以及共同点的发掘,进一步认清我是谁。
我的读书小窝 2015-07-15 23:08:57
2015.07.15《商业模式新生代—个人篇》拆书片断W36-Day3
I 十张“白纸”重新定义自己,推动工作生活更进一步
(1)现象:在做职业选择时,家庭,同龄人和老师经常鼓励我们围绕“安全”,“稳定”,“身份”,“高薪”等因素做出选择,这时我们的价值观就是建立在他人而非自己的
期待上。
(2)问题:按照他人的期待来塑造自己,我们会把他人的期待变成自己的目标,希望获得群体认同是一种非常强大的力量,它能轻易压倒我们内心的真实想法。
(3)解决方法:找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塑造真正的自己。可以使用十张“白纸”的方法,找出“我是谁”这个问题的答案,找到自己的归属。
十张“白纸”法:
a.准备十张白纸,在顶端写上“我是谁”这三个字
b.在每张纸上写上你的答案,并且做扩展说明:你为什么这么回答;这个回答哪里让你心动。
c.完成后,把这些回答按照重视程度依次回答,从一排到十。
d.最后,按照顺序阅读一下这些回答,特别注意你是怎样描述这些角色的心动之处的,看看这些回答有没有共同点,有的话,将这些共同点写在一张纸上。
(4)说明:十张“白纸”法,是让你发现感到激动,有意义和有帮助的生活角色,发现它们,你就有机会去实现梦想中的工作,职业和使命了。
A1
回想这二十几年,可以说关注自己变化的倒是在大学四年,更准确的说,好的变化倒是在大三,大四这两年,说到迷茫,大四下学期是最能体现的,因为到了大四下学期,舍友都
回家了,宿舍就我和小学妹两个人,我在学校实习前的一段时间大多数是我一个人呆在宿舍,(小学妹去上课了),在宿舍就是看看书,下午睡觉休息时,等醒来常常会问自己”
以后干什么,以后的生活会是什么样的“,这样的状态持续了一段时间,后来忙毕业论文,就还好点。现在毕业了,也面临选择的问题,也会想到这样类似的问题“要做什么,会
想以后会是什么样的”。好在面对选择,看了《为什么幸运的人总幸运,倒霉的人老倒霉》有很大的启发,没什么大问题。
A2
十张“白纸”法,很好的定义自我的方法,会用来试试看定位自己的职业和生活方向。
海红 2015-07-17 14:16:33
I:
如果做了生命之轮游戏后,我们发现生活并不平衡,怎么办?
一、回想孩子时候喜欢做的事情,并重新开始去做。20岁前,我喜欢做什么事?什么活动让我可以沉浸在其中。现在我们可以去实现孩提时代未完成的梦想。职业往往是为了满
足他人的期望而做的,儿时的梦想是不会骗人的。
二、方法:
1.写10张纸:我是谁?
2.在每个答案里写下:我为什么写这个?最让我心动的部分是什么?
3.按重视程度排序
4.找找共同点
A1:
1.我的印象笔记里有个独立的笔记本叫我的职业规划,去年11月前,里面就放着10篇笔记:我是谁1-我是谁10,但我不知道如何继续,所以在去年11月份我想做儿童
厨房后就都删掉了。从其中留下的一篇(我是谁8)还可以找到一丝痕迹。
这个案例给了我点思路,因为儿童厨房计划搁浅了,所以我还需要继续思考未来。
2.对我20岁以前喜欢做的事情,时隔太遥远,我很模糊了。
大学时,为了追一个男生,我加入了校篮球队,可惜我每次被犯规后投篮都不中,最多一次比赛有8次投篮,一个没中。现在我知道了,要投篮,得多看视频,多练习,那些练习
漂亮转身的时间都可以改为投篮,那我的技术就可以得到很好的提示。(所以大学没学会学习方法)
高中时,为了运动会好好表现,每晚坚持跑步,现在同学记得最多的就是我在操场的跑影。但是目的不纯,不是为了锻炼身体,也并没有因此爱上跑步。去年看了春上村树的跑步
书,才慢慢爱上跑步的。这个算是回归吧。
初中时,为了表现我的正直和权威,我在夜自习时,坐在讲台上,对台下嬉戏的同学严加指责。多年后,我为此事专门向老同学道歉,不过人家已经不记得了。可我其实非常害怕
权威。
混乱,不想了。
A2:
重新写我是谁。
海红 2015-07-17 14:36:22
我的印象笔记: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2256695683/
风之弈语 2015-07-18 00:15:21
I:如果让我现在回忆一下以前父母说的最多的几句话,那么有一句是一定会排列前茅的,那就是“你还小,还不懂什么是喜欢,等以后你长大了……”(喜欢的对象则泛指各种 人、事以及物)。比如我喜欢画画,他们会说“你还小,还不知道什么是喜欢,等以后你长大了就知道画画其实不是你想象中的那样,这个很费功夫的,而且很难,你还是要抓紧 时间学习。”
现在,我觉得我应该算是长大了吧,对于这句话我有了自己的理解,我觉得,实际上它应该是这样的“你终于长大了,所以你已经不知道什么是喜欢了,好好回忆一下你的过去吧 ,你曾经……”。我们回忆一下,这么多年来的经历,是不是还真的知道自己喜欢的是什么了?工作、薪酬、房子、折子,一切的一切,都是吃喝住行,这是我们真的喜欢的东西 吗?
如果不知道也没关系,一起来假设一下,我们现在都是富二代,早就己经衣食无忧,豪宅游艇早已不在话下,我们现在会做什么?和现在的生活重点是不是一样?能有多少重合? 50%?30%?10%?5%?我不敢说是没有,但是高过50%的一定是少数(除非你真的就是富二代),因为在任何情况下保持一以贯之的专注,可以将之称作一个奇迹。 绝大多数人早已直接无视了自己的曾经,迷失到滚滚红尘之中了。
总结一下,其实正确的东西很多并不是什么复杂难懂的,从小时候起,我们就已经开始拥有,前面举例中的兴趣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道德心。如果我们要对孩子进 行道德教育,是不是能做到问心无愧呢?不虚伪、不自私、不放纵、不奢侈,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言行高洁,知行合一……对于这些见识与信念,敢问一下,是我们长大以后才 知道的吗?现在的我们是在一点点的丢掉这些美德,还是在一点点的丢掉这些美德?
A1:我觉得自己从上学不久起就开始有了反思的行为(只是自己当时好象并不清楚这种行为的定义,以为是发呆),我每周都会有一段时间,自己要发一阵呆,其实那是在回想 前段时间内自己的生活片段,象过电影一样,即看看自己,也看看别人,有时为某件事得意,有时为某件事后悔,还有时去想想自己的偶象会怎么做(注:偶象=学习成绩好的女 同学)。以至于在刚上班的几年内,看到一些书上说人每过一段时间都需要静思反省时,觉得很有些不理解,认为这种简单的事还用写成书,这不就是我经常做的事吗?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开始忘记了反思行为(当然,中断的时间中我并不这么认为,因为我把自己每天都在思考工作的过程当作了反思),不再反思的恶果是我失去了反思的能力 和自我提高的机会。当我再次从一本书上读到“询问自我”的片段时,才猛然反现,我已经离开反思很久了。而更加怕的是,当我每晚开始试图反思时,却发现自己好象已经不会 反思了,在那段重新开始的时间里,自己根本想不清楚要反思什么!?根本不知道自己要改进什么!?直到一星期后,才慢慢进入了正轨。我想,长大后,我差点失去了不仅仅是 一个习惯,更是一种天赐的能力。
A2:在A2中提到坚持每天的反思行为,已经说过好几回了,不过正因为我差点真正的失去这个能力,所以今天我还是要把它当做我今天的A2来再写一遍:坚持每晚对自己的 提问式反思。
风之弈语 2015-07-18 00:34:01
I部分推荐:
@紫色夜幕: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个发散画龙点睛!直接将我啰啰嗦嗦解释了半天的问题一举点明!!
@舞梦天边:对于你写的这句话,我反复琢磨了好几遍——能“独立思考”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我想学习一下,你是从原文的哪部分想到的这个结论呢?
A1部分推荐:
海红 :这个反思可是够深刻的,连动机不纯都反思了,还主动承认暗恋男神的情节,这可是爆炸性的啊,估计群里马上要开始要照片了,哈哈。
@tt:能够经常问问”以后干什么,以后的生活会是什么样的“这是一种令人羡慕的能力,我差点丢掉了这个能力,所以要为你点赞。
A2部分推荐:
@大家:我们一起来做一次游戏,我是谁?希望月初总结的时候,看到我们大家的共同作业——我是谁?
黑May在路上 2015-07-18 09:49:39
W36_D3
保持更为平衡的生活
【I】
目标:保持更为平衡的生活
方法:
1. 回忆年少时爱做的事,重拾它们
2. 通过迪克博尔斯的设计的方法来帮助我们重新定义自己、推动我们的工作、生活更进一步
【A1】
我在十几岁的时候最爱做的是看小说,梦想是将来成为一名作家。那时候经常晚上躲在被子里看小说,被不同的老师没收过我的书。那时候最喜欢的一本期刊是《中篇小说选刊》
。偶尔也会写点东西自我欣赏下。
现在我也看小说,连续看几小时后又会很自责:好有那么多事情没做,怎么又看了一晚上的小说?
但不可否认,我最享受的事情之一是一边吃饭一边看小说,因此,我常常期待能早点吃饭。而且吃饭看小说不会有负罪感。
现在偶尔更新下博客,写作是一件痛苦的事,但也带给我莫大的快感。
【A2】
1. 完成“我是谁”的测试
2. 提高更新博客的频率,从每周有时写有时不写提高到一周1-2篇。
海红 2015-07-18 11:49:22
I部分推荐
@泡妈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在妈妈这个角色上,我也感受到,随着孩子的长大,必须记得我的初心是什么,否则就会在各种眼见中迷失自己。
@我的读书小屋 生活角色如何指导工作和职业?
@风之奕语 “等以后你长大了..."这种骗小孩的父母语,大家都听过:)富二代的假设也很经典。我在想,如果我是富二代,我第一件事就是暑期带着娃世界各地转转。可
是现实里,我下周要把米花送谁,我都要发愁。
A1部分推荐
@舞梦天边 可以分享下如何更加自信,不在意别人的目光的吗?我快40了,感觉自己追求的还是别人的认可5555555。
工作方面,我也感受到因为年纪大了,客户和同事都比较信任我(不过值得信赖一向是我的优点)
@风之奕语 反思,多好的习惯。想想自己的偶像会怎么做,哈哈,是个好建议。现在还有哪些美女偶像?
A2部分提交
@风之奕语 期待一段时间后的反思总结
紫色夜幕 2015-07-18 16:35:31
推荐 I部分:
@风之弈语:很佩服朝晖每次都能洋洋洒洒写这么多东西,为什么我就总是干巴巴的那么几句呢?
A1部分:
@海红:对过去自我的反思,试图去寻找我是谁的答案。看来我也应该多启发和支持女儿,让她在20岁这个年龄上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不要像我这样老了再来折腾。
A2部分:
@风之弈语:每晚对自己进行反思式提问。不断检视,不断提高。
舞梦天边 2015-07-18 23:01:23
推荐I
@紫色夜幕 不忘初心,放得始终,很贴切的形容!
@风之奕语 我想起那个黑人司机的故事,说乘客是一对母子,孩子问母亲为什么司机的皮肤那么黑,孩子的妈妈说:“因为上帝想要让这个世界缤纷色彩,所以就创造了不同的
肤色。”PS:是“作为成年人,如果无法认清并追求这些曾经感兴趣的食物,我们的生活就会暗淡无光,体验不到全面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这句话。当时看到了的时候脑袋里想
了很多,回忆起很多事情突然就冒出这样一个感受了……是有点跟片段无关哈……
推荐A1
@紫色夜幕 很棒的选择,我现在也感觉自己都被工作掏空了,被自己贪婪的新掏空了……
@海红 回忆是一件很美好也是很反思自己的事啊!PS:我的改变应该是来自于先满足自己吧,满足了自己之后得到的成就感满足感,就不会在乎别人的认可了……
@May 我也是看小说长大的,现在看的频率比较少。最有同感的是,写作对我来说也是一件痛苦的事,很难坚持……
推荐A2
@风之奕语 提问式反思效果如何?我最怕的就是提一些需要让自己死很多脑细胞的问题……毕竟,不聪明的人还是要想很久的。
阿尤 2015-07-19 07:58:57
W36-Day3
【I】:
在孩提时代,我们知道喜欢的是什么,无需用言语表达。我们孩提时代喜欢做的事,会影响到我们成年后的兴趣,这是稳定的,我们从中能产生满足感和成就感。
成年人的职业观和价值观的往往被他人绑架,把他人的期望变成自己的目标,希望得到群体认同。但,这不是他们内心真实的想法,因此不快乐。
实验:回想二十岁之前,1)你喜欢做什么?2)你喜欢参加什么活动?(游戏、体育、课外活动、学习内容等)3)哪些事情让你全神贯注几个小时,完全忘记周围的世界?哪
些事做起来让你感觉时间过得特别快?请写下来。
练习:迪克.博尔斯的“我是谁”。
方法:准备十张白纸,顶端写上“我是谁”,在每张纸上写下你的答案,然后对答案做出拓展说明,写下1)你为什么这样回答?2)这个回答哪里让你心动?按照重要程度依次
排序,注意这些角色令人心动之处,有没有共同点,如果有,在另外一张纸上写下有哪些共同点。
【A1】
我孩提时代最喜欢的事情是和小伙伴们各种玩(体力活动)、读书和画画。
成人后,我依然喜欢读书,不过玩耍和画画少了。确实感受过自己的职业观和价值观被他人影响甚至绑架过,包括自己的父母和要好的朋友、同事等,在职场前十年我一直有这样
的困惑,这几年随着心智的成熟已经不再有这样的感受了。
20岁之前,1)我喜欢读书、和朋友们一起玩(扑克、跳皮筋、打口袋、到野外逮蚂蚱蝌蚪啥的等等)、和朋友们交谈(八卦)。(真的很匮乏哦)2)我喜欢游戏类的体育项
目,喜欢和朋友们聚堆游戏,喜欢读书(小说类、科普类等),喜欢画画(临摹)。3)我看书和画画(临摹)的时候会进入到忘我状态,还有就是和三五好友闲聊聚会的时候,
时间过得飞快。
练习:“我是谁”
母亲:我看重这个角色,在这个角色里面我是柔软的,有满满的爱,能带给女儿指引,给她安全感和力量。
女儿:我承载着父母的期望长大,他们给了我无私的爱,我要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回报他们。
妻子:我和老公相濡以沫,我们相识已经20年了,有着默契的感情,彼此尊重,有一个活泼可爱的女儿,她是我们爱的载体和结晶。
闺蜜、好友:我有几个知心好友,平时我们几个家庭常常就玩在一起,我们的孩子从小一起长大,我们彼此照顾,还承诺老了以后也在一起生活。
值得信任的朋友:我在工作之外结交的朋友,感觉非常好,我们在学习上有交集、有分享,有的人甚至可以说是我的人生导师。
上司:我是38个人团队的领导,我带领他们完成公司的任务,培养他们,引领他们成长为更加优秀的人才。
下属:我的直线老板让我尊敬,她爱学习,很自律,喜欢分享,喜欢诲人不倦,跟随她我一直都有进步感和满足感。
拆书帮分舵舵主:因为共同的志趣我们走到一起,我享受和他们一起拆书的乐趣,我在过程中的付出让我感觉充实满足。
同事:我和公司的很多同事相处和谐,我喜欢轻松的氛围,尽管工作节奏很快,但是我们在一起的时候会相互信任、彼此激励。
路人甲:我是社会中芸芸众生中一员,我希望通过自己的爱和能量去影响遇见的每一个人,让他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快乐。
共同之处:爱、奉献。
【A2】
今天的练习下来,让我再次强化了自己的价值观:成长、温暖、贡献。
我知道自己是独特的、与众不同的,我喜欢的事情更加清晰了(阅读、画画、和一群人一起玩儿),结合自己的价值观,我更加坚信了让自己身心合一的未来发展道路(我的使命
宣言)。
我要做的事情:1)每天坚持定量阅读(读书、拆书)。2)每天画一幅禅绕画。3)定期(每周)输出,通过与人交谈、群体学习等方式。4)开始做公益(下周和永浩去慈济
组织,而且争取周末加入永浩的公益组织一起做活动)。
我的读书小窝 2015-07-19 17:44:14
2015.07.16《商业模式新生代—个人篇》拆书片段week36 day4
I 推荐
1.@海红 总结的很精简,特别是“如果做了生命之轮游戏后,我们发现生活并不平衡,怎么办?”问题提的很好,总领全文。
A1 推荐
1.@紫色夜幕 小时候的泡妈就喜欢读书,好可爱嗷。
2.@海红 职业规划的记录以及喜欢运动,为练习权威的少年岁月,这些都印证了拆解片段的找回少年兴趣的重要性,也看到的红妈的少年的可爱,执着以及认真,努力。
3.@阿尤 阿尤姐姐的角色梳理很棒,也感受到了各个角色传递的温暖和正能量,向姐姐学习。
A2 推荐
每个小伙伴都很棒。
张颢腾 2015-07-19 19:40:31
I:
主题:如何保持更为平衡的生活?
方法:找寻自己真正的兴趣
具体方法:做个测试
A1:
工作了8,9年,对工作的成就感越来越低,很多事情一想一下就知道做的毫无意义,只能做炮灰,这么一想情绪一下子就低落下来了,也不知道自己努力的方向在哪里。之前全
情投入的产品现在看都已经死掉了,不管当时如何投入的做,现在我还是没有一个自己的产品,现在很多时候工作就是糊口的工具了。
A2:
做”我是谁“的测试
Antonia Chang 2015-07-19 19:46:46
I: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我们很清楚自己是谁,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哪怕是没有足够的语言能力来表达,当时当童真褪去,我们开始关注周围世界的活动,而非自己内心的声 音,按照他人的期望塑造自己带来的问题是,我们会把他人的期望变成自己的目标,希望获得群体认同时一种非常强大的力量,它能轻易压倒我们内心的真实想法。
A1:我有个大学时候最好的朋友,她已经在一家央企供职6年了,在最近的3年中她一直在酝酿跳槽,每一次和她聚会,跳槽都是我们之间必然会讨论的重点话题,但这件事虽 然讨论了3年,我也给她出谋划策了3年,她也纠结了3年,但直至今日,她依然没有勇气跳槽,原因很简单,她的家人不理解,她老公、她的爸爸妈妈、她的公公婆婆都一直在 劝说她“那是一份多么体面、多么靠谱的工作,她现在的这种蠢蠢欲动其实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她不应该跳槽”,身边人的这些想法和意志,已经让她模糊了自己的价值判断,我 觉得她就是典型的已经把他人的目标活成了自己的目标。
A2:我会把片段中推荐的角色认知的游戏推荐给朋友,如果可以的话,我想在下次聚会的时候和她一起做一次,希望我们两个都能够在角色认知方面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笑笑)
张颢腾 2015-07-19 19:52:06
I:
@泡妈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tt 现象,问题,解决方法的总结很棒
@风之奕语 想明白很多事情不难,难的有做出改变的勇气
A1:
@泡妈 佩服泡妈的选择和勇气
@风之奕语的反思行为真的很棒啊
@阿尤 的练习很棒,留存备份~
A2:
@阿尤 强化了自己的价值观,下一步的事情具体可行
熊赳赳爱学习 2015-07-20 01:03:51
I
我们真正能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的,是我们那些还没有任何外在标准植入、外在利益诱惑等情况下——我们小时候,所感兴趣的事——可以全神贯注、忘记周围世界、忘记时间的
事情。
而当我们回想起这样的事后,我们再去思考可以让自己激动、有意义和有帮助的生活角色时,就更容易,因为我们知道了哪些是外界的标准和诱惑赋予我们的角色,而哪些是我们
真正在乎的。
A1
我小时候能和感兴趣那三条原则匹配的,有看电视(包括广告);听评书;去隔壁孙大爷家,翻他家的书柜,看书、看杂志;看着墙上掉了墙皮的缺口处,想象它最像的事物,并
讲述故事;看云彩,想象它最像的事物,并讲述故事;和人聊天。
如此看来
我是一个说故事的人。
看电视、听评书、翻书和杂志——输入——积累素材。
看图说话——输出——以点重新整合素材。
聊天——输入、输出——听别人的故事和观点,说自己的故事和观点。
我理想的工作应该是做一个知识的传播者,故事的创作者。
A2
在8月总结前,继续写自己的其他角色和心动理由。
用时30分钟。
幸福幸福 2015-07-20 07:28:07
我推荐的I:
@海红 和之前的生命之轮片段联系起来
@风之弈语 不同于泡妈的回归少年,而是将我们当下所追求的一切同时也是外界的价值观都都赋予我们,然后去看看自己内心真正的渴望
我推荐的A1:
@紫色夜幕 泡妈回归本心、享受幸福的抉择让人羡慕
@tt 《为什么幸运的人总幸运,倒霉的人老倒霉》听起来有此意思
我推荐的A2:
@阿尤 当所有人把我是谁的测试放在日程表时,她选择了立刻去做,得到了自己未来更清晰的方向
银色羽毛 2015-07-20 07:35:00
R36D3
I:
目标:让自己的生活变的更平衡一些
方法:回想自己20岁以前感兴趣的事情
要点:
1、盘查自己喜欢参加的活动
2、搜索能让自己产生“心流”的事情
3、“我是谁”身份练习,寻找自己的角色定位
A1:
回想自己20岁前的生活,喜欢参加的活动,比如体育类:篮球、足球、乒乓球、健身、街舞、骑行。参加过不少种类的活动,但是并未能玩转其中某一样,有时不经会思考:曾
经接触的这些活动,如果只让我选择其中喜欢的3样,我会选择哪些?能让我产生心流的事情,盘点一下,用文字记录自己的深入思考的时候比较容易进入心流。
A2:
在大脑清醒时候花1h时间进行“我是谁”身份练习,写在小卡片上。
银色羽毛 2015-07-20 07:35:27
R36D4
I推荐:
@紫色夜幕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一句话概括了我们要做片段中这个练习的原因是什么。
A1推荐:
@阿尤 直接进行了“我是谁”的练习,学习阿尤姐这样立刻去做的执行力
@熊纠纠 对童年回忆的细节都如此清晰,诞生出清晰的个人愿景
A2推荐:
@笑笑 片段中的练习推荐给有需求的朋友,和好友一起分享,这个方法好赞~
蔬果心 2015-07-20 09:26:37
I:
目標:找到人生的滿足感和意義
方法:
想想20歲之前
1.你喜歡做什麼?2.你喜歡參加什麼活動?3.哪些無憂無慮的事情最吸引你?4.哪些事情會讓你全神貫注,忘記周圍的世界?5.哪些事做起來會讓你感覺時間特別快?
陷阱:過度關注和周圍整個世界的活動需求,而忽略和自己內心的交流
問現在的自己“我是誰”,並且找出各個角色之間的聯繫
A1:
雖然文中主要強調了通過對孩童時期的了解而找出自己的真實興趣,我覺得市面上很多書都是強調通過童年找回自己,但我覺得最關鍵點是需要和自己的內心交流。因為隨著人的
長大,眼界會改變,而且周圍的環境和產品也會改變,童年時期適合的到了成年未必合適。比如我自己就發現其實很多興趣會改變。
A2:
1.分清自己所定的目標來自于自己內心還是他人的期望
2.在每晚之後,多問自己的內心
蔬果心 2015-07-20 09:41:53
A1:@舞夢天邊,謝謝你的經歷描寫,讓我知道,原來一個收穫了自信的人才會想到去做自己;
@tt,謝謝你的經歷描寫,讓我真實的感受到,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任何事情,其實都是有意義的,比如,我們不喜歡迷茫,但是如果抓住這個迷惘,很認真的思考,這樣就會得
到迷茫給我們的禮物。認真生活大概就是這個道理。
@笑笑,哈哈,這個例子好形象,我覺得我好像有你這個朋友的影子
a kaka 2015-07-26 21:40:22
2015.07.15《商业模式新生代—个人篇》拆书片断W36-Day3
I:
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我们很清楚自己是谁,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哪怕还没有足够的语言能力来表达这一切。但是,马库斯•白金汉曾说过:“当童真褪去,你开始关注和整
个世界的活动而不是和自己内心的交流。这个世界太大太嘈杂,你不得不打起精神应对来自各个方面的要求。”
我们会很容易想按照他人的期望来塑造自己,这时,我们更希望的是获得群体认同,这个认同感会轻易压倒我们内心的真实想法。
如何去听一下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呢?书上给出了一个说法——写下你自己是谁,并说出这个角色给你带来的动心之处在哪里,换言之,就是,你觉得你认同这个角色的点在哪
里?
A1:
这段带拆的内容给了我非常非常深的感触。是的,我觉得一个群体的认同对于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这或许是因为我爱面子?或者我希望与大家以一种和平的方式相处,并且我能
够在其中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但是,往往因为团体认同,我丢失了很多我自己本该有的东西。比如买个很炫的手机,尽管这个手机在我的手上也就只是发短信和打电话的功能。
再比如,我因为看到我的平台上更好的发展是出国所以我也希望出国,却因为只是一个“梦想”,却并未因此付出自己应该有的努力,于是在上面载了好几个跟头,受了很多苦。
群体的认同,带给我的是我能够让他们说,呀,你可真厉害!你很useful,大家都爱跟你做朋友,从你这里获取他们想要的资源。是不是也就仅此而已了呢?
那么你想一想,这些达到目的的认同的事情,给你带来幸福感了吗?或者说,你的幸福感,是来源于这些认同吗? 买了手机,无非是面子好看,出了国,面子好看。手机并没有
给我带来实用价值,这是属于虚荣行列。但是出国留学一事,有待商榷。首先,国外教学资源的确要更好一点,其次,国外的经验是我需要的。但是出国也会有很多弊端,想家或
者孤独或者焦虑等等。
回到主题,我觉得我现在做的事情基本会是为了群体认同感。看到我之前北京的朋友一起参加什么聚会,自己没有去,心里多少会觉得有些失落的。但是,人为了认同感做的事情
多了,反而会耽误自己的内心,不去直面内心,没有勇气去抛开一定的认同感而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那么也很失败。比如,不相信自己是优秀的,不相信自己能够做好。这个时
候,人往往会要求去有一些认同感,去做一些认同感强、点赞率高的事情。这会不会误入歧途?那么有时候,你要看看你的群体的质量了。若群体质量都是高的,很显然,即使有
些事情你做得不开心,那也是在进步,而且是正确的方向。但是,如果你的群体质量并不高,那么有时候你就得好好考虑做事情是否需要得到他们的认可了。因为有时候得到的认
可,也并未卵。
A2:
自我感觉我的朋友圈是在60%好的水平。所以,有时候没有必要太在意别人的认同感。同时,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群体质量,多去做一些跟他们一起的事情。
a kaka 2015-07-26 21:45:49
2015.07.15《商业模式新生代—个人篇》拆书片断W36-Day3
我喜欢的I:
@我的读书小窝 对于原文作了很好的归类和分析,非常棒!
我喜欢的A1:
@舞梦天边 说的很好,“开始重新自己定位自己了,懂得爱护自己了。随着工作稍微有点经验,开始变得自信,开始不再在意别人的目光了。”
人就是需要这样,然后慢慢变得更加成熟。我也希望有一天我可以做到不在乎别人的眼光。这是需要极度自信的。
@风之弈语 一直在不停反思,非常棒呀!最爱看你的分析部分了~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