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问题形成和解决的原则》W53_Day3
银色羽毛 2015-11-11 06:45:14
Day4 作业要求,请根据Day3大家的作业进行点评。
点评要点:
1)在I中,推荐你认为有鲜明读到的观点,讲出推荐理由,并@对方名字;
2)在A1中,推荐你认为有借鉴意义的具体案例,讲出推荐理由,并@对方名字;
3)在A2中,推荐你认为有借鉴意义的具体可操作方法,讲出推荐理由,并@对方名字。
——————————————————————————————————————
Day3 作业要求:
请根据以下片段,完成【拆书帮便签读书法】练习。
R——阅读原文片段
I——用自己的话重述原文片段
A1——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最好是一个事例/一个故事/一个情境描述。
A2——以后我怎么应用。最好是一个在短时间内有一定预期效果、有具体场景和步骤的行动计划。
P123-P126
Antonia Chang 2015-11-11 16:27:37
I:
片段开头给出的结论没看明白,不纠结,跳过,直接分析案例得出结论。
案例一:女教师与问题少年
1、女教师采取旧措施:
(1)和家长开会,了解少年的家庭状况
(2)判断少年缺少关爱,所以给予其大量关注
2、旧措施的结果:双输,原问题未解决又滋生新问题
(1)少年成绩更差
(2)女教师自我怀疑
3、女教师采取的新措施:以全班学生为对象,不再给予问题少年过分关注
4、采取新措施的结果:面对女教师的转变,问题少年开始主动博取关注
案例二:青少年离家出走
1、父母采取的旧措施:担心,四处找寻,迟疑报警
2、旧措施的结果:文中没有描述,推测应该有个不算好的结果,比如很久才把孩子找到,并且孩子依然会反复离家出走等
3、父母采取的新措施:
(1)不再做任何找寻的动作
(2)并将不再做任何找寻动作的信息经由友伴秘密透露给他们的孩子
4、采取新措施的结果:促使青少年主动与父母接触
案例三:年轻军官追求收银小姐
1、其他军官采取的措施:迷人的收银小姐周围总是围坐了一群渴望吸引她的军官
2、其他军官采取的措施的结果:收银小姐均不为所动
3、年轻军官采取的措施:背对着她坐在较远的地方,离开时以无视的态度付款
4、年轻军官采取措施的结果:收银小姐产生好奇,主动出击
案例四:东欧媒人做媒
1、父母采取的旧措施:做主安排两个人的婚配
2、旧措施的结果:子女甚少回应
3、媒人采取的措施:将两人分开处理,依次单独沟通,示意不可明目张胆观察对方,在这种情况下细心体会和观察对方对自己的反应
4、媒人采取措施的结果:使男女双方产生兴趣
案例分析结论:四个案例中采取“忽略”措施后都有了一个比较好的结果,同时在采取的“忽略”措施前,都有过分“注意”的旧措施做铺垫,尽管最后两个案例的铺垫是别人帮 忙做的。
可见,与采取“忽视”措施的行为同样重要的是采取“忽略”措施的时机。如果一开始就“忽视”不一定有好结果,比如女教师一开始就对问题学生不理不睬,问题学生会主动吸 引女教师的注意吗,或许他会接受残酷的现实——是呀,我已经这样差劲了,老师当然不会喜欢我。如果青少年第一次离家出走的时候,父母就不去找寻,或许青少年会伤心至极 ,认为父母根本就不想要自己了,可能来个彻底,索性不再回家。如果不是有那么多军官都对收银小姐主动出击,刚好充当了俗气的炮灰,年轻军官的高冷也未必会奏效。所以, 采取“忽视”之前最好有付出“注意”作为铺垫,不管这个铺垫是不是我们本人去做的,总之要让对方产生一种前后对比的心理落差,那么“忽视”才能奏效。
所以,总结一下文中的行动建议:
一个人对另一个付出注意力的程度是影响彼此关系性质的一个重要元素,同时也容易成为问题的来源,“注意”和“忽视”相互抗衡,同时也相互促进,更好地利用亲疏关系产生
的心理落差或许可以帮助我们达到目标效果。
A1:
看到这个片段后,我想到了我爸是如何指导我开车的,我是从今年6月份开始开车的,最初的一个月,我爸一有机会就坐在副驾驶对我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各种“粪土”我
的车技,在他眼中我的每一个动作都是极具危险性的,所以我每完成一个动作,他就开始纠正,不夸张地讲,每次我爸坐在我身边陪我练一个小时的车,我到家绝对倒头就睡,因
为真的太累了,听他指教我的身体心灵都备受折磨,曾经一度我想放弃开车。举个真实的例子,有一次因为找不到车位,我只好把车停在小区里的一个上坡路边,那天还下着雨,
到家之后我的强迫症就犯了,我各种怀疑自己有没有拉好手刹,车会不会顺着下坡被大雨冲走?看着外面的雨越下越大,心中的不确定让我很纠结,可是顶多纠结了一分钟,我瞬
间释然,甚至有点窃喜,哈哈,如果车被大雨冲走就再也不用开了,然后就美美地去干自己的事情了。我把这个阶段叫做我爸给予过分“注意”的阶段。
我想我爸还是有一定策略的,一个月一过,我爸就主动提出不再坐副驾驶,让我完全一个人去开车,说实话,最开始我坐在车里非常不适应,看着空空的副驾驶心里也没了底,我 甚至渴望听到那个严厉的声音“慢点、看车、打轮、回正、减速”,那是我可以信赖的声音……可是,那个声音只能在我的脑海中回想了,我试着平静下来,倒带般地去搜索每个 场景下曾经匹配的那个声音,确切的说是骂声、是警告,然后坚持着独自一个人开了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我有个习惯,每天从家开车到公司,都会给我爸发个短信报“平 安”,每天晚上开车到家会给我爸打个电话,说说我这一天开车遇到的困惑和奇葩事,有的时候我会主动检讨自己犯的错误,但我爸再也没有骂过我,每次他回应的第一句话总是 “开得真好,现在能开成这个样子已经非常不容易了”。很神奇,我爸越不骂我,我越是习惯去反思自己的不足,越是诚恳地去请教到底应该如何应对一些棘手的情况,当然我爸 都会给我最实用的建议,如果我提不出有针对性的问题,他也不会主动说教了,更多的都是鼓励和赞赏。我把这个阶段叫做我爸采取“忽略”措施的阶段。
总结一下上面的经历,在“忽略”措施之前有付出“注意”做了铺垫,所以“忽略”这种看似消极的措施不仅没有让事情的结果打折扣,反而增进了事态的良性发展。
A2:
其实有些事情我一直在改,刚好可以跟今天的片段做个结合一起来应用:
我是个很有要求的人,对自己的要求很高,不免也迁移到别人身上,虽然我自认为已经尽力去做到“宽以待人”,但还是经常得到周遭人的控诉,尤其是我先生。
先检讨一下,我以前对于他过分付出“注意”了,我总是觉得他做事情没有“闭环”,比如洗碗一定不刷池子,一定会有一堆剩菜叶子留在池子里;比如洗完衣服拉开窗帘打开阳 台门去晾衣服,回来之后关上阳台门,肯定不会再拉上窗帘;比如刷完牙后,绝对不会把牙刷的水甩干净然后把牙刷头朝上放进杯子里,而是湿漉漉的牙刷头向下放进杯子里,洗 脸池子里还一定有一坨牙膏留在那里,等等,当然每次发现这些没有“闭环”的动作,我一定会指出来,不知道他是真的记性不好,还是跟我对着干,下次,同样的事情基本上还 会出现,然后我会再次指出,并且一定会说“你又怎样怎样,我上次不是说了吗”。检讨完觉得自己真的挺烦的。
如果今后再发现我先生这种“无尾熊”式的情况,我决定采取 “忽略”措施:
首先,我不太会自己跟自己过不去,用我先生的话说,“你自己眼睛里不揉沙子,你自己也难受”,我觉得他说的是有道理的,的确,每次我指责完他我自己也觉得很郁闷,所以
凭什么我就容不下沙子?强容也得容下!
其次,发现问题、指责问题的情节已经上演几十遍了,结果依然没有改变,我已经不想再陷在这个死循环里了,也就是说付出“注意”注定无果,本着“药得对症”的原则,我得
换药!
第三,我绝不承认自己是负能量的人,怎么能没有一双发现别人优点的眼睛?所以,尽管他做的事情没有形成“闭环”,但也必须肯定他的付出,肯定他刷了碗、洗了衣服、保持
了个人卫生。
第四,既然他是有付出的,我就没有理由独享他付出的果实,那么我的付出在哪里?难道我的付出就是指责,就是帮助他进步?还是别自欺欺人了。那么我就付出去做形成“闭环
”的最后一步吧,把剩菜叶子倒进垃圾桶,把窗帘拉上,把牙刷倒过来再把牙膏擦掉,举手之劳,乐意效劳!
坚持付出“注意”后的“忽略”措施,并做成果记录,我期待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笑笑)
Antonia Chang 2015-11-11 16:27:37
I:
片段开头给出的结论没看明白,不纠结,跳过,直接分析案例得出结论。
案例一:女教师与问题少年
1、女教师采取旧措施:
(1)和家长开会,了解少年的家庭状况
(2)判断少年缺少关爱,所以给予其大量关注
2、旧措施的结果:双输,原问题未解决又滋生新问题
(1)少年成绩更差
(2)女教师自我怀疑
3、女教师采取的新措施:以全班学生为对象,不再给予问题少年过分关注
4、采取新措施的结果:面对女教师的转变,问题少年开始主动博取关注
案例二:青少年离家出走
1、父母采取的旧措施:担心,四处找寻,迟疑报警
2、旧措施的结果:文中没有描述,推测应该有个不算好的结果,比如很久才把孩子找到,并且孩子依然会反复离家出走等
3、父母采取的新措施:
(1)不再做任何找寻的动作
(2)并将不再做任何找寻动作的信息经由友伴秘密透露给他们的孩子
4、采取新措施的结果:促使青少年主动与父母接触
案例三:年轻军官追求收银小姐
1、其他军官采取的措施:迷人的收银小姐周围总是围坐了一群渴望吸引她的军官
2、其他军官采取的措施的结果:收银小姐均不为所动
3、年轻军官采取的措施:背对着她坐在较远的地方,离开时以无视的态度付款
4、年轻军官采取措施的结果:收银小姐产生好奇,主动出击
案例四:东欧媒人做媒
1、父母采取的旧措施:做主安排两个人的婚配
2、旧措施的结果:子女甚少回应
3、媒人采取的措施:将两人分开处理,依次单独沟通,示意不可明目张胆观察对方,在这种情况下细心体会和观察对方对自己的反应
4、媒人采取措施的结果:使男女双方产生兴趣
案例分析结论:四个案例中采取“忽略”措施后都有了一个比较好的结果,同时在采取的“忽略”措施前,都有过分“注意”的旧措施做铺垫,尽管最后两个案例的铺垫是别人帮 忙做的。
可见,与采取“忽视”措施的行为同样重要的是采取“忽略”措施的时机。如果一开始就“忽视”不一定有好结果,比如女教师一开始就对问题学生不理不睬,问题学生会主动吸 引女教师的注意吗,或许他会接受残酷的现实——是呀,我已经这样差劲了,老师当然不会喜欢我。如果青少年第一次离家出走的时候,父母就不去找寻,或许青少年会伤心至极 ,认为父母根本就不想要自己了,可能来个彻底,索性不再回家。如果不是有那么多军官都对收银小姐主动出击,刚好充当了俗气的炮灰,年轻军官的高冷也未必会奏效。所以, 采取“忽视”之前最好有付出“注意”作为铺垫,不管这个铺垫是不是我们本人去做的,总之要让对方产生一种前后对比的心理落差,那么“忽视”才能奏效。
所以,总结一下文中的行动建议:
一个人对另一个付出注意力的程度是影响彼此关系性质的一个重要元素,同时也容易成为问题的来源,“注意”和“忽视”相互抗衡,同时也相互促进,更好地利用亲疏关系产生
的心理落差或许可以帮助我们达到目标效果。
A1:
看到这个片段后,我想到了我爸是如何指导我开车的,我是从今年6月份开始开车的,最初的一个月,我爸一有机会就坐在副驾驶对我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各种“粪土”我
的车技,在他眼中我的每一个动作都是极具危险性的,所以我每完成一个动作,他就开始纠正,不夸张地讲,每次我爸坐在我身边陪我练一个小时的车,我到家绝对倒头就睡,因
为真的太累了,听他指教我的身体心灵都备受折磨,曾经一度我想放弃开车。举个真实的例子,有一次因为找不到车位,我只好把车停在小区里的一个上坡路边,那天还下着雨,
到家之后我的强迫症就犯了,我各种怀疑自己有没有拉好手刹,车会不会顺着下坡被大雨冲走?看着外面的雨越下越大,心中的不确定让我很纠结,可是顶多纠结了一分钟,我瞬
间释然,甚至有点窃喜,哈哈,如果车被大雨冲走就再也不用开了,然后就美美地去干自己的事情了。我把这个阶段叫做我爸给予过分“注意”的阶段。
我想我爸还是有一定策略的,一个月一过,我爸就主动提出不再坐副驾驶,让我完全一个人去开车,说实话,最开始我坐在车里非常不适应,看着空空的副驾驶心里也没了底,我 甚至渴望听到那个严厉的声音“慢点、看车、打轮、回正、减速”,那是我可以信赖的声音……可是,那个声音只能在我的脑海中回想了,我试着平静下来,倒带般地去搜索每个 场景下曾经匹配的那个声音,确切的说是骂声、是警告,然后坚持着独自一个人开了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我有个习惯,每天从家开车到公司,都会给我爸发个短信报“平 安”,每天晚上开车到家会给我爸打个电话,说说我这一天开车遇到的困惑和奇葩事,有的时候我会主动检讨自己犯的错误,但我爸再也没有骂过我,每次他回应的第一句话总是 “开得真好,现在能开成这个样子已经非常不容易了”。很神奇,我爸越不骂我,我越是习惯去反思自己的不足,越是诚恳地去请教到底应该如何应对一些棘手的情况,当然我爸 都会给我最实用的建议,如果我提不出有针对性的问题,他也不会主动说教了,更多的都是鼓励和赞赏。我把这个阶段叫做我爸采取“忽略”措施的阶段。
总结一下上面的经历,在“忽略”措施之前有付出“注意”做了铺垫,所以“忽略”这种看似消极的措施不仅没有让事情的结果打折扣,反而增进了事态的良性发展。
A2:
其实有些事情我一直在改,刚好可以跟今天的片段做个结合一起来应用:
我是个很有要求的人,对自己的要求很高,不免也迁移到别人身上,虽然我自认为已经尽力去做到“宽以待人”,但还是经常得到周遭人的控诉,尤其是我先生。
先检讨一下,我以前对于他过分付出“注意”了,我总是觉得他做事情没有“闭环”,比如洗碗一定不刷池子,一定会有一堆剩菜叶子留在池子里;比如洗完衣服拉开窗帘打开阳 台门去晾衣服,回来之后关上阳台门,肯定不会再拉上窗帘;比如刷完牙后,绝对不会把牙刷的水甩干净然后把牙刷头朝上放进杯子里,而是湿漉漉的牙刷头向下放进杯子里,洗 脸池子里还一定有一坨牙膏留在那里,等等,当然每次发现这些没有“闭环”的动作,我一定会指出来,不知道他是真的记性不好,还是跟我对着干,下次,同样的事情基本上还 会出现,然后我会再次指出,并且一定会说“你又怎样怎样,我上次不是说了吗”。检讨完觉得自己真的挺烦的。
如果今后再发现我先生这种“无尾熊”式的情况,我决定采取 “忽略”措施:
首先,我不太会自己跟自己过不去,用我先生的话说,“你自己眼睛里不揉沙子,你自己也难受”,我觉得他说的是有道理的,的确,每次我指责完他我自己也觉得很郁闷,所以
凭什么我就容不下沙子?强容也得容下!
其次,发现问题、指责问题的情节已经上演几十遍了,结果依然没有改变,我已经不想再陷在这个死循环里了,也就是说付出“注意”注定无果,本着“药得对症”的原则,我得
换药!
第三,我绝不承认自己是负能量的人,怎么能没有一双发现别人优点的眼睛?所以,尽管他做的事情没有形成“闭环”,但也必须肯定他的付出,肯定他刷了碗、洗了衣服、保持
了个人卫生。
第四,既然他是有付出的,我就没有理由独享他付出的果实,那么我的付出在哪里?难道我的付出就是指责,就是帮助他进步?还是别自欺欺人了。那么我就付出去做形成“闭环
”的最后一步吧,把剩菜叶子倒进垃圾桶,把窗帘拉上,把牙刷倒过来再把牙膏擦掉,举手之劳,乐意效劳!
坚持付出“注意”后的“忽略”措施,并做成果记录,我期待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笑笑)
紫色夜幕 2015-11-11 19:48:43
I部分:
S:我们有时会发现周围的人存在一些问题,便好心地想去帮别人解决问题。
C:虽然我们付出了种种努力,但常会发现对方不领情出现抗拒行为,或者看起来也想解决这个问题,但似乎对不上点没有效果。
Q:面对这样的局面,该如何才能化解?
A:1 意识到是我们过于关注,才使自己陷在问题之中,无法跳出去纵观全局;2,减少关注程度,不要让自己的关注带来新的问题,干扰原有问题的解决;3,关注点是此时 此地有什么问题,而不是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问题。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时,他自己会有改善行为的。
发散:今天这个片段,其实是第一天片段的姊妹篇,那天说的事不要把注意力过多地投向自己的缺点,今天说的是投向他人。另外就是想起了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句话。很多时 候我们看到了问题的存在,然后就制定出解决方案,只在执行的过程中到问题,我们会把大部分的注意力放在方案的执行上面,反而不会时常去看看最初想解决的问题到底是什么 ?陷入我执的状况,和自己与他人较劲。
A1部分:
这在亲子教育中是经常会遇到的问题。女儿刚升入高中的时候,我就感觉到她的知识面比较窄,比较浅,于是建议她假期里多读书,还好心的从别的家长那里弄到了书单,然后辛 辛苦苦买回来,放在女儿的书桌上。可她对这些书根本没什么兴趣,总是我烦许久才看一些,我就觉得她太功利了,而她一直强调自己没时间,为这个母女之间没少闹矛盾。后来 自己也反思了许久,觉得自己确实表现得太强势了,可能女儿不是不爱看书,只是很讨厌我这种方式以及我推荐的书,加上那段时间自己确实也看了不少书,后来就改变了方式。 我看完一本书会告诉女儿,这本书讲的什么?给自己带来了哪些感悟?可以解决哪方面的问题?看她是否感兴趣。当她表示感兴趣,书给她以后,我也不会再追问到底有没有看完 ……这样子一来她反而比以前读的书要多了,真的遇到问题的时候,也会喜欢让我给她推荐一些有针对性的书。
A2部分:
女儿出国以后,我一直和她保持每天的联系。有时候在约定时间联系时,她正忙着别的事儿,觉得我干扰了她。其实我每天和她保持联系,只是为了确认她已平安回家,心情也还
可以。接下来我可以把自己关注的事情告诉她,由她来主导联系。任务紧的时候,哪怕跟我说一句:妈妈我已经回家了都可以。更多的信息交流,可以放在周末大家都有时间的时
候进行。
啊啊 2015-11-11 21:44:43
I:【忽视的好处】想到一句歌词:“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
问题:“注意”和“忽视”是两个对立面,人总是寻求过多的关注,然而有时候过多的关注,会造成更多的傲娇,这时候需要用“忽视”来解决“注意”。
案例:1.父母离婚的小孩,越多的对他关注,会造成更多的恃宠而娇,反而忽视,他会用你喜欢的方法来引起你的注。
2.离家出走的小孩,是与父母的关系游戏,忽视他们,会得到更好的结果。
3.一个被众人所关注的美丽女生,她有一种优越感,用忽视的方式,让她来主动关注你。
发散:“注意”和“忽视”是两个对立面,当注意力太足,而无以成效是,我们采用忽视的方法是极有成效的,因为人总是在寻求更多的关注,这件事不足引起关注,必然转移下
一目标。相反,也有很多时候,当忽视没有成效时,那么,引起注意力,也是一种方法。其实我们转变角度,现在小男孩对教师的关注是忽视,那么他在失去教师的关注之后,寻
求方法获得教师的注意,就是他采取的“注意”方法啦。
A1:我是大二的时候,我的父母离婚的,所有人都以为我没事,包括我的父母,甚至我自己也告诉我自己我没事,但是怎么可能。我还是太过年轻,我不懂他们之间是羁绊太深
,还是依然有放不下的爱,他们俩会轮流打电话跟我抱怨各种各样的事情。我自己也有各种考试,以及人际生活的压力。这样持续一年之后,我生了一场病,我很少生病,感冒也
很少,但是那次,各种输液吃药都不管用,反而吃药还引起各种副作用,我开始在他们打电话过来的时候,先开口说我生病了,然后我就很开心,因为他们不在谈论他们的那些事
,会开始嘱咐我注意照顾好自己。我说不清为什么,我觉得我心理因素造成了我生病越来越严重。后来敞开心,跟妈妈谈了好久,她跟我说了很多,自己才放下了一些,心情开始
转变,也没有持续多久,就好了。而且,在后来,他们开始互相跟彼此较真的次数开始减少,身边的人对他们越多的注意,他们便越不能放下心结,虽然我有点转移注意力吧,但
也不可否认,忽视起了很大作用。
A2:闺密交了男朋友,然后,各种鸡毛蒜皮的小事,她都能导出一桩大戏,你越跟她分析,越劝她吧,她越来劲,这种时候,还真的应该采取忽视的态度,就说:“我不管你们
,这是你们自己的事。你可以跟我说,我听着,但是我也不会给你什么意见之类的了。”毕竟有观众的戏才最重要嘛。就像之前听过的一句话,劝别人不要分手,就劝别人赶紧分
手。人很多时候特别喜欢对着干。
风之弈语 2015-11-12 09:24:04
【I】
成功总有与众不同的一面,犹如一个故事或一本小说,那些让人一眼看到结局的写法只会让人提不起兴趣,最多象走过场一样勉强翻个结尾。只有环节过程跌宕起伏和结局设计出
人意料的内容,才能吊起广大读者的兴趣。因为无论是在闲聊、沟通还是交往中,擅于设计出让人以常规思维琢磨不到的内容和行为,是一种让人羡慕的能力,这样的人在古典老
师的书中被称为一个“有趣的人”。
我们想象一下,有没有这样的情况:当甲方对某件事或某个人非常关注,表现出强烈的期望时,大多数情况下乙方反而会表现的相对不太热情,甚至会非常冷淡(在恋爱中,这样 的情况下甲方经常会成为备胎)。如果甲方改变一下,比如开始适当拉开距离,反而会让乙方产生失落感、不适应感,这种变化虽然有一定的风险,但是相比起永远只能成为备胎 的方案,这却是甲占据主动唯一的机会。
与此相似的情况就是,当一群人关注某件事或某个人时,而只有一个人表现的漠不关心,这个人反而会引起对方的特别关注(当然,这里是有一个重要前提的,表现出漠不关心的 人必须要有绝对把握,他的表现可以让对方看到。也就是说他必须设计出一个表现出自己漠不关心的行为,而且让对方能够注意到他这个与众不同的行为,否则他自己也就被直接 忽视了)。
死循环的产生:甲关注——乙不理彩——甲愈发关注——乙愈发冷谈——……
解开它的方式:甲日常的行为——乙方已经习惯了甲的热情——甲保持距离——乙发现了什么——甲开始远离——乙开始不适应——变化开始产生——乙方试图做些什么,让甲回
到以前——甲的机会出现了……
【A1】
某位不良的拆书家,在带拆活动中,打破拆书家一贯的专业、敬业的形象。把自己装扮成了一个业务不熟、心不在焉的“小白”,故意在带拆活动中拖踏、跑题等各种漏洞百出,
然后还装模作样的向大家求助,征询自己的带拆有什么问题。让所有的跟拆者一片哗然,不知所云。
然而,最终迷底揭开,当她最后结合大家的表现,重新结合片段进行讲解的时候,让全场陷入一片震惊中(包括我)。
对于这种玩法,我只好说“这岂止是狠,简直就是狠!也只有你敢这么玩,我要这么玩,大家早上砖头了!”
【A2】
中国的教育体系让我们中的大多数都成为循规导矩的一员,平淡而不出错成为社会和单位的法则。通过这个片段,突然给我了一种力量,在一个月内再读一遍凯文凯利的“失控”
。
海红 2015-11-12 14:11:57
原文梳理的条理清晰!
A1总结经验很到位!
A2积极思考和肯定,做自己能做的,肯定自己和对方!
你是怎么做到的!
海红 2015-11-12 14:28:24
哈哈,小白熊
啊啊 2015-11-12 23:26:09
I:@Antionia Chang:每次都能从前辈的拆解中获得拆解的新方法,前辈有提到“与采取‘忽视’措施的行为同样重要的是采取‘忽视’措施的时机。”“采取
‘忽视’之前最好有付出‘注意’作为铺垫,不管这个铺垫是不是我们本人去做的,总之让对方产生一种前后对比的心理落差,那么‘忽视’才能奏效。”总结的很棒,又上升了
一个思考层面。
@紫色夜幕:泡妈的一句话,让我恍然大悟——今天这个片段,其实是第一天片段的姊妹篇,那天说的是不要把注意力过多地投向自己的缺点,今天说的是投向他人。
A1@Antionia Chang:想起了上周六上课的老师说她读龙应台的《目送》的时候,那种心情真的很难受……总之,父母最好啦。
@风之奕语:真的好狠,我猜想一开始肯定有想上去抽他的冲动,太丢人。
A2:@紫色夜幕:之前我和我妈妈都不忙的时候,我们基本会每天通电话,而且通电话时间都比较长。但最近,我自己也开始准备各自考试呀,各种学习呀什么的,有时候一直
忙一整天,等想起的时候,已经太晚。不过还好,我妈妈最近也很忙,有时候就算打电话也说不了几句。泡妈不要太担心啦,也不要太在意啦,有时候就是真的太忙了。
迷途 2015-11-13 00:06:47
I:
1、 一个人对另一个人付出注意力的程度是影响彼此关系性质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也容易成为问题的来源。
2、 在对的时间对对的人,投以对的关注方式,就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
3、 当我们感到对方缺少关爱时,我们出于帮助而加以关注不一定会使对方感到更好。(对方可能会认为你在可怜他等等……)
4、一段时间的关注后突然的忽视可能会引起对方的注意,以至于对方会设法吸引你的注意。当恰好对方的言行达到你想要的结果时,及时鼓励会使对方倍受鼓舞,并得以加深彼
此的关系。
5、 当对方感到被忽略时,可能会采取一些方法以期引起你的注意。当其中的一些方法不好,而恰好又能引起我们注意时,可能会使对方基于这种不太好的方法而养成坏的习惯
。想纠正对方这种坏习惯的方法就是不再关注。
6、想要吸引倍受他人关注的人的注意,有时只需要刻意的忽视对方,并让对方看到。出于好奇,对方可能 会主动接近你或设法吸引你注意他。
扩展:
1、 过度的关注很可能也会使对方感觉不自在,给对方一点空间,或许会更好。
2、 过度的关注也可能让对方习以为常。当某时关注度降低时,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可能会引起对方的不满。
任何问题都应当在充分了解事实真相的前因、后果和现状后,再考虑解决策略!
A1:一同事经人介绍交一女友,交往了一段时间了,每天晚上必煲电话粥!两个月后的某天,同事没主动跟对方打电话!对方居然打过来了……
今年年底结婚!
同事对女友的关注令其女友不知不觉中习以为常!当某日关注骤断,使其顿感不适应,感觉缺少了什么!其实从头到尾就是一个感情建立的过程!这家伙有一定的头脑!那天不打
电话其实是故意的,就是想验证下这两个月的付出有没有白废!对方是不是也同样喜欢上了他!
A2:这个段子中关于孩子的部分,让我有点触动!我对孩子关心有点少!以后一定要注意。
每天争取陪孩子玩半小时以上!陪孩子做作业、讲故事
风之弈语 2015-11-13 12:28:56
【I推荐】
@笑笑:四个案例剖析个个经典,通过旧措施的方式旧措施的结果新措施的方式新措施的结果,把一个人对另一个付出过分注意力,却意外地影响了彼此关系的性质以故事剧本的
形象讲了出来。
@紫色夜幕:这个视角我没有想到,让我眼前一亮这也算是一种对本片段的新颖应用吧,赞!今天这个片段,其实是第一天片段的姊妹篇,那天说的事不要把注意力过多地投向自
己的缺点,今天说的是投向他人。
【A1推荐】
@笑笑:开车这回事,旁边如果做着一个亲朋好友,还真是一件痛苦的事。体会过,当然也让别人体会过。开车除了重大事项外,其他的事真的是自己一个人的事。
【A2推荐】
@笑笑:放弃过度的关注,看到好的一面,很多书上讲过这其实也是一种超越常规的视角。可以预期,它产生的积极效果一定会超过“指责”这种方式。
@啊啊:你说的这个方法我还真是见过,哈哈,效果听说还是不错的,不过我不敢建议别人用,因为我没试过。劝别人不要分手,就劝别人赶紧分手。人很多时候特别喜欢对着干
。
海红 2015-11-13 14:16:02
I:
Q: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多关注对方就一定可以解决相处的问题吗?
A:肯定不是。“注意”和“忽视”是对立的一组,太关注对方,不一定可以收到想要的效果。
通过文中的4个案例可以看到,当问题方被过多关注时,问题并没有向着希望的方向发展,反而加重了。而当采取忽视策略时,问题方因为之前受关注,现在受忽视,感受到了不
同和失落,反而主动改变,从而带来问题的改善和解决。
其中案例1提到对学生表现出认真学习的行为,老师立即给予认可和称赞,这是一种积极关注,对于自己希望发展的行为给予主动肯定,而忽视自己不喜欢的行为。这在孩子的教
育中是非常有效的一个方法。这让我想起Marva Collins对被大众抛弃的孩子,积极专注他们身上好的行为,这些孩子也经由这种积极关注看到自己是可以做好学生
的,是具备好品质,从而不断激发自己努力,得到各种发展成长。对于这些学生,之前就没被关注过,如果继续被忽视,他们是无从发展的。所以忽视是在被过多关注的基础上,
会有比较好的效果。
A1:
我有个特点,当我有收获时,我总是心里各种痒痒,想着做各种事情来对外宣布我的收获,以期待得到他人的各种认可。(上述文字也是一种多么深刻的宣布)
我记得的行为有:1.参加拆书活动,马上写总结,发布在拆书群里,肯定会得到一些人的赞。(比如做完参加完活动,我很兴奋,有对我当下遇到问题的解答,我当时想到的有
整理后发群里、写篇文章发朋友圈、找钢琴老师告诉他我就是不会唱歌等,还好回到家收拾完快12点,实在累的不行,啥也没发成)
2.做了自认为的美食,马上发朋友圈,收获无数赞,自己会时不时打开朋友圈,看看朋友圈时不时有红数字
3.周末旅游拍了好照片,也是发朋友圈,时不时偷偷check朋友圈中的红数字
而我真心感觉可以帮到其他人的,并不是太多。
我的这种主动求关注,以及微信每天上百次的点击,都是在寻求一种外在的关注,关注的目的是什么?即使我收获1亿个赞,满屏都是赞,又能带给我什么?如果事与愿违,没收
获一个赞,又如何?(我遇到过,并不是所有朋友圈的文章都有关注,包括博客的文章)
我对外部的认可的期待是如此的高深,我很汗颜。
我已经有了期待被认可被关注被肯定的经验,现在我需要转到被忽视的模式,我不需要外部的认可,我真正的认可需要来自内心,自己的认可。
A2:
我可以采取的被外部忽视的做法有(结合上周的时间段理论):
1.减少微信使用,设定早5-6、11-12、下午5-6、9-10点可以使用,其他时间暂停微信使用。
2.在办公室时,上午8-11,下午2-4点,关闭飞信和qq,也不check mail。只在11-2点,4-5点开飞信、qq、处理mail。
把以上原则写在纸上,贴在笔记本上。
海红 2015-11-13 14:18:39
整理了一个忽视与关注案例表格: 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2283597830/
迷途 2015-11-13 21:03:43
I推荐:
@笑笑 看了笑笑拆的内容,我才有了一点感觉。起初头相当大……不知道如何下手。当看到笑笑从案例入手后,才有点感觉了!! 榜样!!!
@紫色夜幕的发散联系到了上一个段子。学习的过程就应该像这样是加法。我感觉我有必要摘过来在重温一下:
“发散:今天这个片段,其实是第一天片段的姊妹篇,那天说的事不要把注意力过多地投向自己的缺点,今天说的是投向他人。另外就是想起了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句话。很多
时候我们看到了问题的存在,然后就制定出解决方案,在执行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我们会把大部分的注意力放在方案的执行上面,反而不会时常去看看最初想解决的问题到底是什
么?陷入我执的状况,和自己与他人较劲。 ”
A1:
@笑笑 经验总结的真到位。
@风之弈语 这个拆书家 真有策略
A2:
@笑笑 睿智的新时代女性……
@紫色夜幕 可怜天下父母心……
@啊啊 他是不是在变向炫耀?
紫色夜幕 2015-11-13 21:26:56
I部分:
@笑笑:总结出来的行动建议,又是一种新颖的方法。
@啊啊:在注意力过重的时候,采用忽视的方法特别有效。这应该也是一种平衡吧?
A1部分:
@笑笑:新手练车的经历,原来有了前面关注的铺垫,后面的忽略才能有一个良好的效果。果然是欲擒故纵啊!
A2部分:
@笑笑 :非常好的行动计划。
看到笑笑的计划突然就想起有人说过,世界上就两种事,自己的事和别人的事。我们能做的就是管好自己的事。这是不是也是提醒我们对别人的事情不要过分关注呢?
黑May在路上 2015-11-14 21:39:34
W53D3
【I】忽视的好处
人均关系像翘翘板一样,如果一方付出过多的注意力,意味着TA太用力,会沉下去,而让对方的“尾巴”翘上天。
解决办法是忽视,也就是不再用力,这时候另一方反倒会好奇,开始关注你,这样让翘翘板慢慢更平衡。
我的发散:一方对另一方过多关注,和NLP里说的置于时间线中和相似,这时候容易导致一叶障目;而拉开和对方的距离就类似站在时间线之外,这时候对全局可以把握得更好
;或者自己站在“第三位置”以一个睿智的第三者的角度来看待、对待这件事,有时候反倒有一种意想不到的收获。
【A1】这个案例让我想起一个好朋友G给另一个朋友P的建议:P非常苦恼,因为她喜欢一个男孩子,对男孩表现出极大的热情,男孩子对她,有时候似乎有感情,却又很少主
动联系她。G给P的建议是不再主动联系那个男生,如果对方对她有意,一定会更主动;如果对方对她无意,那就没必要在他身上浪费感情和精力了。
果然,没过多久,那个男孩子主动起来了。如今P和他已经是幸福的一对,一起去了男孩的国家。
【A2】
一直希望能改掉一旦午睡就很难起的习惯,是不是因为对这件事太过在意,反而难以克服呢?
想换一个思路,忽略午睡过长这件事,尝试在午睡醒来后做一件我很喜欢的事:冥想、练字、练习英语配音或按摩。
海燕SP 2015-11-14 21:56:28
【I】
S:一个人对另一个人付出关注是希望能够对对方产生正面影响,但也可能适得其反使情况背离初衷。这是因为“注意”与“忽视”对立时,人们往往容易认同根据自己的表象认
识去解决问题并陷于第一序的死局中。
C:解决上述问题的途径在于改变前提,但改变前提又貌似极不合理。
Q:那么如何跳出局限改变前提并进而解决问题呢?
A:借“有意忽视的行动以获得对方的重视”。我们之所以陷入第一序的死局中是因为我们认识不到自己“就事论事”或“推己及人”本身就是个错。比如从物质贫乏年代过来的
父母会使劲挣钱给孩子花,却忽视孩子们内心的孤寂,出现了再多物质都换不了孩子快乐一笑的尴尬。要想切实解决问题需要认识到上面的错误推定,想引起对方注意就先要“忽
视”对方(欲扬先抑)。
【A1】
1.怎么每次都戳中我的痛点,感情我是个伤疤伴随成长的孩子。高中时成绩尚可以,上课表现积极,深受老师喜欢。特别是物理老师第一次带班主任,对学生用心颇为良苦。悲
剧出现了:看到我玩的也比较high,班主任便开始三天一谈心五天一劝诫,说现在的成绩能考二本就冲一本,能上一本就拼重点……那时候年轻气盛啊,偏要反着想“谁说只
有上学一条路”——与辍学擦肩而过。
2.初中时的班主任让我至今怀念。他很会摸学生的性子,对学生该夸则夸,该罚则罚。对我进行一次“谈话”后突然出现了三不管,迟到不管,成绩不管,上课学什么不管。夸
别人不夸我,不甘心;参加活动独独不问我,不甘心;批卷很少给优,还是不甘心呐……于是诞生了那一届中考的黑马。
要是初中班主任带我高中就好了——幻想症之一。
3.“故意忽视”这一点我觉得自己应用蛮不错,经常忽略旁边的人自顾玩自己的,往往能成功引起一些焦点人物注意,莎莎大一时就是这么关注到我的,哈哈
【A2】
正考虑年会上能不能用^O^
海燕SP 2015-11-14 23:01:54
哈哈,谢谢指点
海燕SP 2015-11-14 23:28:26
感觉浪漫都发生在别人身上。刚上大一时被交大一大四学长追,当时没接受。后来他毕业工作,我则奔跑于全国各地,但经常给他打电话。有一次被他抱怨“乱跑”,一生气就不
再主动给他电话了,时隔两个月后再联系——身边已有佳人了。
那一刻突然心好痛,才发现喜欢上他。关键是一年多了还搞不清这种喜欢是早已经埋得很深,还是被没有得到强化了。(觉得就应该早恋方知情为何物,像现在这种错过才觉醒也
太冤了,正如“宁做过而后悔,莫错过而悔憾”)
从不相信爱情到相信,就像被拔了刺的刺猬已经失去保护……
海燕SP 2015-11-14 23:31:21
【I】
@笑笑-经你这一总结,突然发现这么短短一段竟包含四个例子,“压缩饼干”内容惊人!“忽视”前 “关注”的铺垫作用如此,很醒脑。
@莎莎-“相反,也有很多时候,当忽视没有成效时”,反向应用烧脑!就像每天见面的陌生人,突然打声招呼或随便问一句就能打破“忽视”拉近彼此距离。
@风之弈语-帮我解开了失去“准男友”的迷以及重塑挽回他的希望,请接受我的致谢!!
【A1】
@笑笑 –把理论变为自己的还给出例证,好强大!
@紫色夜幕-这样的妈妈真好
@莎莎-外柔内刚的妹子。
@迷途、黑May在路上-你们分享的故事好浪漫。
【A2】
@莎莎-对,忽视就好了,有些事还是不要随便提建议为妙。
@All-很喜欢今天的拆解,大家真的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引起的 反思良多
啊啊 2015-11-15 21:02:35
当然不是在变相炫耀啦,十年之久的好朋友了,而且谁会哭着向你炫耀什么呀。
啊啊 2015-11-15 21:05:41
我其实当时不知道怎么办,然后去请教了我妈妈,她告诉我的,然后我就照做了,果然达到了目的,不过我觉得这种方法,真得根据人的性格来具体应用吧。
啊啊 2015-11-15 21:09:15
恩,也是一种平衡。达到平衡目的的两个东西,其实往往是需要在对立面的。就像天平的不同两端。
阿尤 2015-11-15 22:17:56
I:
问题:过度(大量)的关注导致对方不在乎和逃离。
解决方案:有意忽视的行动可以获得对方的重视。
无论在家庭中,还是在社会交往中,我们都会有这样的经历,你越是在乎对方对方、对对方好,反而会觉得对方越不屑一顾、越挑剔你的所作所为,而你保持距离若给对方空间或 选择,反而会获得对方的尊重和好感。
A1:
女儿四五岁的时候,如果我晚上接电话时间过长,不理她了,她就会格外焦虑和不安,就会在我身边吸引我注意力甚至抢电话,我觉得和文中所述的道理是相通的。
还有,小孩子吃饭时,如果家长总是追在屁股后面非要他吃,他反而不吃,如果不管他,他反而自己吃得很开心。
A2:
在子女教育和团队管理方面,我会考虑用有意忽视的行动来和关爱的人相处,既不过度关注、保持一定距离但会给予必要的支持。
银色羽毛 2015-11-16 08:16:24
R53D3
I:
目标:平衡人际关系中“注意”与“忽视”的问题
问题:当A与B之间以为投入注意力不够而产生人际问题,实际上因为投入过多注意力激化了问题
解决方法:有技巧的减少注意力投入,甚至忽略,反而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注意点:A与B之间已经因为过多注意力而产生抵触,此时采用忽略的方法才会有效果。即需要前面铺垫一下,后面有技巧的忽略奏效的可能性越大。
A1:
想起一句话“君子之交淡如水”,平常和好友相处时,事无巨细的关注好友的生活状态,反而会招致对方的反感。需要保持适当的距离才会有一种平衡感。
A2:
先从周围1-2位好友实验,注意力投入多少才会体验到平衡感,凭感觉测出这个拿捏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