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万没想到》W32 Day7 总结日
张颢腾 2015-06-21 07:42:16
各位小伙伴们,一周的《万万想不到》拆书之旅结束了。在这一周的拆书过程中,是否对大家有所帮助呢或者大家有何新的发现,请尽情书写~
风之弈语 2015-06-21 19:10:00
这一周,我感觉不用再发散什么思维,认真的回忆一下本周的片段,就是真正总结,因为,这次的片段本身就是与现有的许多号称新思维的现代观念相冲突,虽然未必是毁三观的
超思维行为,但是在现今浮躁的社会中,认真理解了这三片文章,也缓一缓过于放纵的思维,回归一下客观,对处在这个时代中的每一个人来说,也是一种警示。
一、量化输入和预计输出,这也是理工科思维的最根本方法。
这其实是人生在世的一个基本理论和方法,但是不知从几时起,人们不再重视“常识”,思维愈发的反常识,当然,这和社会的快速进步和发展有关。我们不能限制创造,不过也
不能一味忽视常识,毕竟人生中,不是处处、时时、人人、事事都处于要马上过时、必须立即创新的阶段。否则我们的头脑估计过不了多久就会迅速的崩溃了。想象一下,如果我
们突然进入一个完全与以往生活毫无相似之处的世界中,我们适应都来不及,还会有什么创造力?
二、每个人都爱看能印证自己已有观念的东西。我们还会直接忽略那些不符合我们已有观念的证据。
了解对方想听什么、看什么、做什么,知己知彼是成功之道,这不是个新话题,人人都会说知道,但是在现实中,却是大多数人在事实上已经彻底忘记。我们只记得自己想说什么
,强烈的自我以为对方就该听这个,强烈的希望自己能帮助别人。因些总是在想,我是不是表达不好,我是不是举例不够,我是不是没把握时间……翻来覆去的想如何说服对方的
办法。可是,实际上,别人根本就听不进去,“想改变我?好的先拼个捷克斯洛伐克再说”。
这一段比较得意的是,自己编了个觉得比较贴切的冷笑话,以后试一试,看什么样的人能一次听明白。
三、认为凡事都有个目的,是普通人思维区别于科学思维的根本之一。
其实我们真的想多了,有此事就是这样按规律发生着,没有什么目的,如果我们真要去找什么目的,那么就随便发散去吧。因为光凭想象,那真是可以一念十万八千里,甚至没有
边界。
不费脑细胞了,就拿黑MAY的段子作注释吧,因为我以为,我再写也不如这个段子精彩:#个子高的理由# 有的男生为什么长那么高?
- 是为了不让别人看到他的头皮屑
- 是为了即使不洗脸,别人也看不清
- 是为了坐公汽把头伸到天窗外吹风
- 是为了睡觉时把脚露在被子外面
- 是为了自己的后代能像姚明一样开餐馆
- 是为了说服自己的太太买高大上的越野车,而不是普通的家用轿车
- 因为从小立志当个气象预报员,个子高可以早一点知道下雨了
- 是为了在某些奇葩餐馆享受折扣
- 做不了富帅,只好用”高“来弥补
- 小时候没钱去动物园,只好拼命长个子,然后伸长脖子看里面的长颈鹿
- 小时候不爱学习,长高了才不用坐在老师的讲桌旁
非常棒的片段,好久没有理工科思维的概念了,这周终于又重温了一遍!开卷有益,此言是也!
Antonia Chang 2015-06-21 21:09:05
这周依然处于非常忙碌的状态,今天刚刚回到北京,开始补作业,感谢能够拆到《万万没想到》这本好书,尤其是喜欢第二个片段,关于两种判断机制的内容,刚刚我也和我先生
一起讨论了这个片段,他很惊讶,原来我们的拆书活动这么有意思,原来拆的片段这么引人深思,之所以和他讨论,也是因为他是典型的工科男,在与他的讨论中我对于科学家机
制和律师机制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以及对自我更加深入的剖析。
其实无论是科学家机制,还是律师机制,这两种机制本身没有好坏之分,重要的是不管是先有结论还是先有证据,在接下来演绎推导的过程中,都要尽量规避人性的弱点,即不要
刻意过滤与自己观念不符的内容,要有客观公正的态度,秉承统一的标准,这样才能做出更为合理的判断。
理工科思维很赞,我要多学习,感谢楼主的带拆!
(笑笑)
银色羽毛 2015-06-21 23:23:23
R32D7
本周感谢@张颢腾 提供拆解片段。
三个片段主题分别是:取舍思维,两种判断机制和科学思维,都带有很浓厚的工科味道。印象比较深的是每个片段中都含有大量的实例或是实验论证,这些论据让论点说服性非常 强。
接下来的行动就是如何将这些思维模式融入到自己平常的习惯当中,这方面我还需要好好琢磨。
黑May在路上 2015-06-21 23:51:45
W32_D7
感谢@张颢腾带拆《万万没想到》,本周拆解的片段都是我之前万万没想到的,也正好给了我机会跳出自己的人文思维,进行理工科思维的练习。
【本周学到的东西】
取舍——好东西虽然多,却不能都要,需要用理工科思维进行取舍。
别想说服我——科学家机制和律师机制的区别
目的与科学——普通人认为认为凡事都有个目的,科学家则认为,有些事情发生就发生了,纯属自然,并不是谁“想让”它发生它才发生。
【本周践行】
1. 在做自己该做又不想做的事时,用理工科思维权衡利弊说服自己:通过理性思考,放弃这段时间学车的计划,而想到放弃的时候第一反应是”这样不好吧“。
【后续行动】
1. 反思自己每天做的事,看那些可以断舍离,哪些可以提高效率了去做。
2. 分析自己最近一周的时间消费;根据自己的目标来调整(学@泡妈的)
3. 衡量自己生活中固定习惯的成本和收益(学@rainbow的)
抽时间跟那位不太熟悉的官员再仔细谈谈,了解他的想法,分享一些我自己的经验
5. 在面对不喜欢的人时,问自己:如果这件事发生在某位好朋友身上/这句话、这个观点是某位好朋友说的,我会怎么处理?
6. 在一些我自己的人文思维会跳出来的领域,用科学家机制帮助思考(比如某件事一发生,专家、ZF就会出来解释,通常对这些解释我会本能地怀疑)
7. 尝试下iTimeLogger2,比较下跟现在用的Utime的优劣
8. 自我观察与反思:我在什么情况下会成为目的论者;提醒自己有些事件是随机事件
阿尤 2015-06-22 05:13:55
W32-DAY7:
【本周收获】
本周的内容确实带给我全新的领悟,让以前意识中模模糊糊的知识清晰化、区隔化了。理工思维和文人思维、律师思维和科学家思维、目的论和科学论,很容易理解和记忆,很容
易关联日常所见所闻来思考和评估。思维定势的改变是极其不易的,思维模式改变,习惯和行为也会随之改变。一旦我们弄懂了什么是正确的思维模式,觉察了旧有错误的思维模
式,发生思维转变的意念和行动就会悄然发生了。
【本周实践】
围绕月度目标,制定周计划,并保持量化的进度来安排工作和学习,达成预期目标。
【后续计划】
应用取舍思维,不能当自己是超人,在进行新的能力训练计划时,要适当舍弃以前的一个任务,让自己的时间有余闲可以驾驭,避免失控。
Lawrence 2015-06-22 12:14:38
【本周收获】
【取舍】你不可能在生活里面面俱到,好的东西不可能两个都要到,只能牺牲者一个,用来换取另一个。
人做判断的时候有两种机制:一种是"科学家机制",先有证据再下结论;一种是"律师机制",先有了结论再去找证据。世界上科学家很少,你猜绝大多数人使用什么机制思考 ?每个人都爱看能印证自己已有观念的东西。我们不但不爱看,而且还会直接忽略,那些不符合我们已有观念的证据。
想要摆脱童稚状态搞科学,必行先放弃目的论。并不是凡事都是有目的的。道德经上说“无用之用方为大用”,不带目的的去写作,不带目的的去工作,去生活,养成习惯。
舞梦天边 2015-06-22 21:18:55
首先,先来一段检讨。
这是加入群里第一周拆书,我就有点偷懒了~~在时间内,只能是及格。今天终于放假回来坐到电脑旁,即使现在补上,还是错过了时间。
这周的《万万没想到》,片段比较难,基本上都是看很多遍才知道在表达什么,自己真的还需要多读书,多吸收不同的知识才能hold得住这么难的一本书啊!
但是难归难,拆解之后,也发现其实是很有趣的,所以,非常感谢@张颢腾 带拆这么有趣的片段。
第一个片段,文人思维与理工科思维。运用理工科思维,会更好地根据实际去变动你的行为、思想,从而使自己变得更好。
第二个片段,比较自我的一种意识,任何人包括科学家都会有这样的“无意识”思维,因此在回答一个事情的时候,给自己足够多的时间才能想得更正确、更周全。
第三个片段,很多事情,没有什么目的性地就发生了,我们却总是喜欢去猜测背后的“阴谋”。看了大家的作业,我也想起自己经常会这样,每次在别人那里得不到更好的对待的
时候,心里会不自主地认为别人是故意的、干嘛的。总之,事情会这样发生,就发生了,有时间去猜测背后的原因,还不如安心做自己的事吧,这个世界,我们不缺那些七嘴八舌
的人。
最后,放假是有些让人控制不住时间,尽可能地,还是坚持每天拆书!